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块状非晶合金 | 第16-21页 |
1.2.1 非晶合金概述 | 第16页 |
1.2.2 非晶合金的发展历史 | 第16-17页 |
1.2.3 块状非晶合金的力学性能 | 第17-18页 |
1.2.4 非晶合金的变形行为 | 第18-20页 |
1.2.5 非晶合金压缩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6 非晶合金的应用 | 第21页 |
1.3 激光喷丸技术 | 第21-23页 |
1.3.1 激光喷丸技术的概述及特点 | 第21-22页 |
1.3.2 激光喷丸技术发展与应用 | 第22-23页 |
1.4 热处理工艺 | 第23-25页 |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与章节内容安排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原理方法及装置 | 第27-35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27-29页 |
2.1.1 激光喷丸的原理 | 第27-28页 |
2.1.2 激光冲击波压力加载模型 | 第28-29页 |
2.1.3 退火处理作用的原理 | 第29页 |
2.2 实验材料准备 | 第29-30页 |
2.3 实验装置及检测方法 | 第30-33页 |
2.3.1 激光喷丸实验设备 | 第30-31页 |
2.3.2 电磁感应加热管式炉 | 第31页 |
2.3.3 材料结构与热稳定检测设备 | 第31-32页 |
2.3.4 材料显微硬度测试 | 第32-33页 |
2.3.5 材料力学性能检测设备 | 第33页 |
2.3.6 材料表面形貌观察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激光喷丸及退火处理对柱状非晶合金压缩性能的尺寸效应 | 第35-51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计 | 第35-37页 |
3.2.1 实验材料的准备 | 第35-36页 |
3.2.2 激光系统的设置 | 第36-37页 |
3.2.3 退火处理实验设计 | 第37页 |
3.3 激光喷丸对非晶合金压缩性能的影响 | 第37-46页 |
3.3.1 XRD测试结果 | 第37-38页 |
3.3.2 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 第38-40页 |
3.3.3 激光喷丸效应的尺寸效应 | 第40-42页 |
3.3.4 断裂表面SEM形貌 | 第42-46页 |
3.4 退火处理对非晶合金压缩性能的影响 | 第46-49页 |
3.4.1 XRD测试结果 | 第46页 |
3.4.2 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 第46-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激光喷丸与退火处理对柱状非晶合金压缩性能及硬度影响的对比 | 第51-67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硬度测试 | 第51-52页 |
4.3 激光喷丸及退火处理对柱状非晶合金压缩性能的影响 | 第52-58页 |
4.3.1 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 第52-54页 |
4.3.2 非晶合金压缩断口形貌 | 第54-58页 |
4.4 激光喷丸及退火处理对柱状非晶合金硬度的影响 | 第58-64页 |
4.4.1 铸态及激光喷丸非晶合金的硬度分析 | 第58-60页 |
4.4.2 铸态及退火处理下非晶合金的硬度分析 | 第60-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第五章 激光喷丸与退火处理共同作用对非晶合金压缩性能及硬度的影响 | 第67-77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激光喷丸后退火处理对非晶合金压缩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5.3 激光喷丸与退火处理共同作用对非晶合金硬度的影响 | 第69-76页 |
5.3.1 激光喷丸后退火处理对非晶合金硬度的影响 | 第69-73页 |
5.3.2 退火处理后激光喷丸对非晶合金硬度的影响 | 第73-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第87-88页 |
附件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