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1页 |
1.1 花青素的成分及功能 | 第14-15页 |
1.1.1 花青素的分类 | 第14-15页 |
1.1.2 花青素的功能 | 第15页 |
1.2 花青素合成通路及结构基因 | 第15-17页 |
1.3 花青素的转录调控 | 第17-23页 |
1.3.1 MYB转录因子 | 第17-19页 |
1.3.2 bHLH转录因子 | 第19-20页 |
1.3.3 WD40转录因子 | 第20-21页 |
1.3.4 MBW(MYB-bHLH-WD40)复合物 | 第21-22页 |
1.3.5 MBW的层级调控 | 第22-23页 |
1.4 环境及发育对花青素的影响 | 第23-24页 |
1.5 转录组测序在花青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6 小麦花青素合成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1.6.1 小麦中颜色相关基因的定位 | 第25-29页 |
1.6.2 小麦花青素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 第29-30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小麦红色胚芽鞘调控基因的定位及功能研究 | 第31-45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2.2.1 材料 | 第31页 |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页 |
2.2.3 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定位 | 第31-32页 |
2.2.4 同源比对作图 | 第32页 |
2.2.5 基因克隆与标记的开发 | 第32-33页 |
2.2.6 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 | 第33页 |
2.2.7 亚细胞定位 | 第33-34页 |
2.2.8 基因枪介导的瞬时表达 | 第34-3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2.3.1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QTL定位 | 第35-36页 |
2.3.2 胚芽鞘花青素调控基因的筛选 | 第36-38页 |
2.3.3 TaC1基因的扩增及标记的开发 | 第38-40页 |
2.3.4 蛋白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 | 第40页 |
2.3.5 TaC1的亚细胞定位 | 第40-41页 |
2.3.6 TaC1在小麦愈伤组织中的瞬时表达 | 第41-42页 |
2.4 讨论 | 第42-44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小麦紫色果皮花青素相关基因的筛选 | 第45-59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3.2.1 材料 | 第45页 |
3.2.2 RNA提取、文库构建及测序 | 第45-46页 |
3.2.3 Denovo组装和功能预测 | 第46页 |
3.2.4 差异表达分析及花青素结构基因的筛选 | 第46页 |
3.2.5 花青素基因的筛选及定位 | 第46-47页 |
3.2.6 荧光定量分析 | 第4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3.3.1 转录组组装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3.3.2 基因的功能注释 | 第49页 |
3.3.3 差异表达分析 | 第49-50页 |
3.3.4 GO功能分布 | 第50-51页 |
3.3.5 花青素相关MYB与bHLH转录因子的筛选 | 第51-53页 |
3.3.6 花青素结构基因及调控基因的筛选与表达模式分析 | 第53-55页 |
3.4 讨论 | 第55-58页 |
3.4.1 参与调控花青素合成的MYB与bHLH转录因子 | 第55-56页 |
3.4.2 参与花青素合成的结构基因 | 第56-57页 |
3.4.3 光照及发育对花青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58-59页 |
第四章 调控小麦果皮花青素合成转录因子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 第59-85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7页 |
4.2.1 植物材料 | 第59页 |
4.2.2 植物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 第59页 |
4.2.3 DNA的提取 | 第59页 |
4.2.4 花青素含量的分析 | 第59-60页 |
4.2.5 基因克隆 | 第60-61页 |
4.2.6 序列比对、进化树及启动子分析 | 第61页 |
4.2.7 TaPpm1与TaPpb1标记的开发及染色体定位 | 第61-62页 |
4.2.8 亚细胞定位 | 第62-63页 |
4.2.9 酵母双杂与酵母单杂 | 第63-64页 |
4.2.10 小麦愈伤的瞬时表达 | 第64页 |
4.2.11 双荧光素酶试验 | 第64-66页 |
4.2.12 荧光定量分析 | 第66-6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7-82页 |
4.3.1 转录因子基因及结构基因在小麦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分析 | 第67-69页 |
4.3.2 TaPpm1与TaPpb1基因与启动子的变异 | 第69-72页 |
4.3.3 TaPpm1与TaPpb1编码蛋白的比对及启动子特性分析 | 第72-75页 |
4.3.4 TaPpm1与TaPpb1的染色体定位 | 第75-77页 |
4.3.5 TaPpm1与TaPpb1的基因型与F2群体果皮颜色的关系 | 第77-78页 |
4.3.6 TaPpm1与TaPpb1的亚细胞定位 | 第78页 |
4.3.7 基因枪介导的瞬时表达 | 第78-80页 |
4.3.8 TaPpm1s与TaPpb1的互作 | 第80页 |
4.3.9 TaPpm1与TaPpb1的激活功能及TaPpb1a/b启动子强弱的检测 | 第80-81页 |
4.3.10 酵母单杂试验 | 第81-82页 |
4.4 讨论 | 第82-84页 |
4.4.1 TaPpm1与TaPpb1共同调控小麦果皮花青素的合成 | 第82-83页 |
4.4.2 TaPpm1和TaPpb1的层级调控 | 第83-84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85-88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85-86页 |
5.1.1 小麦红色胚芽鞘调控基因的定位及功能研究 | 第85页 |
5.1.2 小麦紫色果皮花青素相关基因的筛选 | 第85页 |
5.1.3 调控小麦果皮花青素合成转录因子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 第85-86页 |
5.2 创新点 | 第86-87页 |
5.3 未来研究方向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7页 |
附录 | 第107-115页 |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作者简介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