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0-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 | 第11-19页 |
1.2.1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腐蚀及其控制方法 | 第12-15页 |
1.2.2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结垢及其控制方法 | 第15-18页 |
1.2.3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微生物腐蚀及其控制方法 | 第18-19页 |
1.2.4 化学药剂处理缺点 | 第19页 |
1.3 臭氧处理循环冷却水概述 | 第19-21页 |
1.3.1 国内外臭氧处理循环冷却水发展概述 | 第19-20页 |
1.3.2 臭氧处理优缺点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方案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3-25页 |
2.2.1 实验中用到的化学试剂 | 第23-24页 |
2.2.2 主要试剂的配置与保存 | 第24-25页 |
2.3 主要检测方法 | 第25-29页 |
2.3.1 腐蚀性能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2.3.2 阻垢性能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3.3 其他项目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3.4 臭氧的制备方法 | 第27-29页 |
第3章 臭氧浓度的检测 | 第29-38页 |
3.1 引言 | 第29-30页 |
3.2 臭氧浓度检测方法 | 第30-33页 |
3.2.1 化学显色法 | 第30-32页 |
3.2.2 物理化学法 | 第32-33页 |
3.3 靛蓝二磺酸钠褪色分光光度法测定臭氧浓度 | 第33-36页 |
3.3.1 最大吸收波长和摩尔吸光率 | 第34-35页 |
3.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36页 |
3.4 靛蓝法与ORP法线性关系 | 第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实验室模拟条件下臭氧处理效果研究 | 第38-57页 |
4.1 臭氧的缓蚀效果研究 | 第38-48页 |
4.1.1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4.1.2 不同臭氧投加浓度对碳钢挂片的缓蚀效果 | 第39-41页 |
4.1.3 不同温度下臭氧缓蚀效果 | 第41-42页 |
4.1.4 臭氧与不同药剂共同作用下缓蚀情况研究 | 第42-44页 |
4.1.5 臭氧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44-45页 |
4.1.6 臭氧对COD_(cr)的去除效果 | 第45-47页 |
4.1.7 小结 | 第47-48页 |
4.2 臭氧的阻垢效果研究 | 第48-50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4.2.2 不同臭氧投加浓度对阻垢性能影响 | 第48-49页 |
4.2.3 不同温度对臭氧阻垢性能影响 | 第49-50页 |
4.2.4 小结 | 第50页 |
4.3 臭氧的杀菌效果研究 | 第50-56页 |
4.3.1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4.3.2 臭氧浓度对臭氧杀菌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3 接触时间对杀菌效果影响 | 第52-53页 |
4.3.4 温度对臭氧杀菌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5 pH对杀菌效果影响 | 第54-55页 |
4.3.6 有机物对臭氧杀菌效果影响 | 第55页 |
4.3.7 小结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臭氧在循环冷却水放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第57-65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5.3.1 臭氧对总硬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2 臭氧对电导率影响 | 第58-59页 |
5.3.3 臭氧对碱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4 臭氧对pH的影响 | 第60-61页 |
5.3.5 臭氧在放大系统中性能评定 | 第61-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