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25页 |
| 1 黄褐斑文献研究概述 | 第11-18页 |
| 1.1 古代中医文献对黄褐斑的认识 | 第11-13页 |
| 1.2 现代中医文献对黄褐斑的研究 | 第13-15页 |
| 1.3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第15-18页 |
| 2 中医体质文献研究概述 | 第18-22页 |
| 2.1 体质源流概述 | 第18-19页 |
| 2.2 体质对疾病的影响 | 第19页 |
| 2.3 体质对黄褐斑的影响 | 第19-22页 |
| 3 黄褐斑的证型简述 | 第22-25页 |
| 3.1 教材中黄褐斑的证型 | 第22-23页 |
| 3.2 期刊文献中关于黄褐斑的证型 | 第23-25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5-27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5-26页 |
| 1.1 资料来源 | 第25页 |
| 1.2 疾病诊断标准 | 第25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 1.5 体质诊断标准 | 第26页 |
| 1.6 证素诊断标准 | 第26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 3 统计方法 | 第26-27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7-44页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7页 |
| 2 黄褐斑体质概况分布 | 第27-32页 |
| 2.1 一般体质分布情况 | 第27-28页 |
| 2.2 兼夹体质分布情况 | 第28-32页 |
| 3 病位分布概况 | 第32-34页 |
| 3.1 单一病位分布情况 | 第32-33页 |
| 3.2 相兼病位分布情况 | 第33-34页 |
| 4 病位与体质相关性 | 第34-37页 |
| 4.1 肝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页 |
| 4.2 脾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 4.3 肾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 4.4 心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页 |
| 4.5 肺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 5 病性分布概况 | 第37页 |
| 6 病性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43页 |
| 6.1 气滞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 6.2 血瘀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 6.3 痰阻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页 |
| 6.4 湿阻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 6.5 火热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页 |
| 6.6 气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 6.7 阴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 6.8 阳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 6.9 血虚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 7 结果 | 第43-44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4-49页 |
| 1 气郁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 第44-45页 |
| 2 痰湿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 第45-46页 |
| 3 血瘀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 第46页 |
| 4 阴虚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 第46-47页 |
| 5 预防与治疗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61页 |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61-62页 |
| 附录 | 第62-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