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3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述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4-33页 |
2.1 避税的定义及特征 | 第24页 |
2.2 避税与偷税、节税的界定 | 第24-29页 |
2.2.1 避税与偷税 | 第24-26页 |
2.2.2 避税与节税 | 第26-29页 |
2.3 避税的一般方法 | 第29-31页 |
2.3.1 直接避税方法 | 第29页 |
2.3.2 间接避税方法 | 第29-30页 |
2.3.3 单位纳税人避税的案例分析 | 第30-31页 |
2.4 反避税博弈的基本理论 | 第31-33页 |
2.4.1 法治理论 | 第31页 |
2.4.2 公平理论 | 第31-32页 |
2.4.3 博弈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单位纳税人避税与税收征管机关反避税博弈问题现状 | 第33-44页 |
3.1 避税问题的由来 | 第33页 |
3.2 单位纳税人避税问题的基本概况 | 第33-35页 |
3.2.1 全国的情况 | 第33-34页 |
3.2.2 惠州的情况 | 第34-35页 |
3.3 单位纳税人避税行为的经济影响 | 第35-37页 |
3.3.1 造成税收收入流失 | 第35-36页 |
3.3.2 破坏税收公平 | 第36页 |
3.3.3 引起国际资本的不正常流动 | 第36页 |
3.3.4 降低税收优惠政策的积极意义 | 第36-37页 |
3.3.5 无法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 第37页 |
3.4 单位纳税人避税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37-42页 |
3.4.1 确定问卷 | 第37-39页 |
3.4.2 确定调查样本并实施调查 | 第39页 |
3.4.3 单位纳税人作出避税行为决策的实证检验 | 第39-41页 |
3.4.4 实证分析总结 | 第41-42页 |
3.5 税收征管机关反避税博弈的基本手段 | 第42-44页 |
3.5.1 对避税安排的交易重新定性 | 第42页 |
3.5.2 调动第三方信息资源,堵截避税空间 | 第42-43页 |
3.5.3 专门采集关联单位纳税人信息,建立关联单位纳税人关系网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单位纳税人避税博弈的动因分析 | 第44-55页 |
4.1 单位纳税人避税博弈的内驱力 | 第44-49页 |
4.1.1 单位纳税人的内在需要 | 第44-47页 |
4.1.2 单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 第47-49页 |
4.2 单位纳税人避税博弈的诱因分析 | 第49-55页 |
4.2.1 信息不对称 | 第49-50页 |
4.2.2 纳税遵从成本 | 第50-51页 |
4.2.3 税收法制水平 | 第51页 |
4.2.4 税法本身的局限性 | 第51-52页 |
4.2.5 对偷逃税、避税行为处罚的有效性 | 第52-53页 |
4.2.6 单位纳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 第53页 |
4.2.7 单位纳税人避税的社会心理成本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国内外反避税博弈经验借鉴 | 第55-60页 |
5.1 国外反避税博弈措施 | 第55-56页 |
5.1.1 美国的反避税博弈措施 | 第55页 |
5.1.2 加拿大的反避税博弈措施 | 第55-56页 |
5.1.3 日本的反避税博弈措施 | 第56页 |
5.2 国内反避税博弈措施 | 第56-58页 |
5.2.1 现行的反避税法规体系 | 第56-57页 |
5.2.2 现行的反避税组织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 第57页 |
5.2.3 现行反避税工作的管理程序 | 第57-58页 |
5.3 启示 | 第58-60页 |
5.3.1 有效的非正式约束 | 第58页 |
5.3.2 有效的正式约束 | 第58-59页 |
5.3.3 有效的实施机制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税收征管机构反避税博弈的对策思考 | 第60-74页 |
6.1 完善反避税法规体系 | 第60-61页 |
6.1.1 保持立法的系统性,提高立法质量 | 第60-61页 |
6.1.2 严格遵循立法法规定的立法程序 | 第61页 |
6.2 更新反避税宣传机制 | 第61-63页 |
6.2.1 普及税收基本知识教育 | 第61-62页 |
6.2.2 加大税收的宣传力度 | 第62页 |
6.2.3 保障纳税人对税收使用的知情权 | 第62-63页 |
6.3 加强税收征管力度 | 第63-67页 |
6.3.1 加强税源的监管,严防税收的流失 | 第63-64页 |
6.3.2 加强权利约束,强化税务人员责任 | 第64-65页 |
6.3.3 加大税收处罚力度 | 第65-66页 |
6.3.4 完善及细化征管考核机制 | 第66-67页 |
6.4 重构反避税工作体系 | 第67-69页 |
6.4.1 逐步建立网上电子交易的征管模式 | 第67页 |
6.4.2 反避税部分职能社会化 | 第67-69页 |
6.5 改革并完善代理人激励机制 | 第69-71页 |
6.5.1 对反避税人员的激励机制 | 第69-70页 |
6.5.2 对纳税人的激励机制 | 第70-71页 |
6.6 营造良好纳税环境 | 第71-74页 |
6.6.1 保障纳税人权利,消除纳税人情感性不遵从 | 第71-72页 |
6.6.2 护税协税环境的改善 | 第72-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