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3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理论 | 第16-20页 |
1.4.1 治理理论 | 第16-18页 |
1.4.1.1 多中心城市空间理论 | 第16-17页 |
1.4.1.2 城市交通拥堵疏导决策理论 | 第17-18页 |
1.4.1.3 综合交通与赛博空间理论 | 第18页 |
1.4.2 智慧理论 | 第18-20页 |
1.4.2.1 智慧的内涵和外延 | 第19页 |
1.4.2.2 智慧治理的理念 | 第19-20页 |
1.5 研究路线 | 第20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模式分析 | 第22-31页 |
2.1 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模式及存在缺陷 | 第22-27页 |
2.1.1 增加供给模式的典型城市及存在缺陷 | 第22-23页 |
2.1.1.1 增加道路供给的济南及存在缺陷 | 第22页 |
2.1.1.2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首尔及存在缺陷 | 第22-23页 |
2.1.2 需求管理模式的典型城市及存在缺陷 | 第23-25页 |
2.1.2.1 交通管制为主的成都及存在缺陷 | 第23-24页 |
2.1.2.2 限制需求和加强管理为主的北京及存在缺陷 | 第24-25页 |
2.1.3 制度完善模式的典型城市及存在缺陷 | 第25-26页 |
2.1.4 智能交通基础建设为主的“上海模式”及存在缺陷 | 第26-27页 |
2.2 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 | 第27-28页 |
2.3 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缺陷的实质问题 | 第28-31页 |
2.3.1 交通信息调控和事件处理不智慧 | 第28-29页 |
2.3.2 交通治理与自治不智慧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的设计 | 第31-52页 |
3.1 大城市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的总体设计 | 第31-36页 |
3.1.1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 第31-33页 |
3.1.2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的设计原则和特点 | 第33-35页 |
3.1.3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功能和作用 | 第35页 |
3.1.4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特点和优势 | 第35-36页 |
3.2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的实现基础 | 第36-39页 |
3.2.1 交通信息基础设施 | 第36-37页 |
3.2.2 交通信息数据计算分析能力 | 第37-38页 |
3.2.3 交通信息指挥决策中心 | 第38-39页 |
3.3 大城市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的核心 | 第39-50页 |
3.3.1 大城市交通智慧治理的因素设计 | 第40-47页 |
3.3.1.1 用户主体因素 | 第40-43页 |
3.3.1.2 服务主体因素 | 第43-44页 |
3.3.1.3 配置机制因素 | 第44-47页 |
3.3.2 大城市交通智慧治理的因素关系 | 第47-50页 |
3.3.2.1 大城市交通智慧治理感知关系 | 第47页 |
3.3.2.2 大城市交通智慧治理协同关系 | 第47-48页 |
3.3.2.3 大城市交通智慧治理共享关系 | 第48-50页 |
3.4 大城市交通拥堵智慧治理平台的搭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论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因素的全面性 | 第52-58页 |
4.1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用户主体因素设计的全面性 | 第52-53页 |
4.1.1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用户主体因素的全面性 | 第52页 |
4.1.2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用户主体行为的动态性 | 第52-53页 |
4.2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服务主体因素的系统性 | 第53-55页 |
4.2.1 服务主体因素设计的全面性 | 第53-54页 |
4.2.2 服务主体内部协同的必要性 | 第54页 |
4.2.3 服务主体服务机制的动态性 | 第54-55页 |
4.3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配置机制因素的先进性 | 第55-57页 |
4.3.1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配置机制的全面性 | 第55页 |
4.3.2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配置机制运行机理的系统性 | 第55-56页 |
4.3.3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配置机制运行流程的动态性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模式的智慧性 | 第58-61页 |
5.1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感知关系的先进性 | 第58-59页 |
5.2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协同关系的有效性 | 第59-60页 |
5.3 交通拥堵智慧治理共享关系的可行性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