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的基础理论 | 第17-2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21页 |
2.1.1 城市轨道交通 | 第17页 |
2.1.2 城际轨道交通 | 第17-18页 |
2.1.3 城市群 | 第18-19页 |
2.1.4 城市交通 | 第19-20页 |
2.1.5 交通衔接 | 第20-21页 |
2.2 城际轨道交通的特点 | 第21-25页 |
2.2.1 城际轨道交通的技术特征 | 第21-22页 |
2.2.2 城际轨道交通的客流特征 | 第22-24页 |
2.2.3 城际轨道交通与其他层次轨道交通技术特征比较 | 第24-25页 |
2.3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的互动关系 | 第25-26页 |
2.4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的互动关系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衔接分析 | 第29-44页 |
3.1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模式分析 | 第29-34页 |
3.1.1 典型案例分析 | 第29-33页 |
3.1.2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衔接模式 | 第33-34页 |
3.2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模式分析 | 第34-38页 |
3.3 构建多模式交通客运枢纽站客流预测模型 | 第38-44页 |
3.3.1 多模式交通客运枢纽站 | 第38-39页 |
3.3.2 模型构建思路 | 第39-41页 |
3.3.3 换乘客流分布预测 | 第41-44页 |
第四章 客运枢纽站旅客换乘分析 | 第44-63页 |
4.1 客运枢纽站的布局模式分析 | 第44-50页 |
4.1.1 客运枢纽站的总体布局模式分析 | 第44-46页 |
4.1.2 客运枢纽站换乘空间组织方式分析 | 第46-47页 |
4.1.3 客运枢纽站换乘流线组织分析 | 第47-50页 |
4.2 客运枢纽站与城市交通高峰时段换乘分析 | 第50-53页 |
4.2.1 高峰时段城际客流与城市交通客流叠加分析 | 第50-52页 |
4.2.2 高峰时段客流换乘协调措施 | 第52-53页 |
4.3 客运枢纽站换乘设施规模分析 | 第53-57页 |
4.3.1 站场类设施面积规模 | 第53-55页 |
4.3.2 集散大厅面积规模 | 第55-56页 |
4.3.3 换乘通道设施宽度规模 | 第56-57页 |
4.4 与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分析 | 第57-63页 |
4.4.1 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分析 | 第57-59页 |
4.4.2 与常规公交的换乘分析 | 第59-60页 |
4.4.3 与出租车的换乘分析 | 第60-61页 |
4.4.4 与私人交通的换乘分析 | 第61页 |
4.4.5 运能匹配性分析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交通换乘衔接评价研究 | 第63-71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3-64页 |
5.2 评价指标量化 | 第64-67页 |
5.2.1 基础设施配置 | 第64-65页 |
5.2.2 服务水平 | 第65-66页 |
5.2.3 城市发展效益 | 第66-67页 |
5.2.4 环境效益 | 第67页 |
5.3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换乘衔接方案评价 | 第67-71页 |
5.3.1 方法概述 | 第67页 |
5.3.2 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工作步骤 | 第67-71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第71-80页 |
6.1 杭州南站介绍 | 第71页 |
6.2 杭州南站换乘客流预测数据 | 第71-73页 |
6.2.1 预测思路 | 第71-72页 |
6.2.2 广义换乘费用计算 | 第72页 |
6.2.3 预测结果 | 第72-73页 |
6.3 杭绍城际轨道交通引入杭州地区方案比选 | 第73-80页 |
6.3.1 杭绍城际轨道交通引入杭州地区的衔接布局方案 | 第73-74页 |
6.3.2 综合评价 | 第74-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