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两项制度衔接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2.2 可持续生计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3 研究问题、方法及思路 | 第17-19页 |
1.3.1 研究问题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农村低保 | 第19页 |
2.1.2 扶贫开发 | 第19页 |
2.1.3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 | 第19-20页 |
2.1.4 生计 | 第20页 |
2.1.5 可持续生计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可持续生计理论 | 第20-24页 |
2.2.1 可持续生计理论的缘起 | 第20-21页 |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21-22页 |
2.2.3 可持续生计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甘南藏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现状 | 第24-27页 |
3.1 甘南藏区简介 | 第24页 |
3.2 甘南藏区贫困现状 | 第24-25页 |
3.3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在甘南藏区的实施现状 | 第25-27页 |
3.3.1 程序衔接现状 | 第25页 |
3.3.2 政策衔接现状 | 第25-26页 |
3.3.3 管理衔接现状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背景下甘南藏区贫困户可持续生计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33页 |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7页 |
4.2 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27-28页 |
4.3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 第28-30页 |
4.4 指标体系筛选 | 第30-31页 |
4.5 指标内容解释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背景下甘南藏区贫困户可持续生计水平测度 | 第33-42页 |
5.1 研究对象划分 | 第33页 |
5.2 数据收集 | 第33页 |
5.3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33-34页 |
5.4 指标权重计算 | 第34-36页 |
5.5 甘南藏区贫困户可持续生计水平测度 | 第36-42页 |
5.5.1 衔接政策支持水平测度 | 第36-37页 |
5.5.2 生计资本积累水平测度 | 第37-38页 |
5.5.3 生计策略选择水平测度 | 第38-39页 |
5.5.4 生计结果感知水平测度 | 第39-40页 |
5.5.5 甘南藏区贫困户可持续生计水平综合评价 | 第40-42页 |
第六章 结果讨论与政策建议 | 第42-47页 |
6.1 研究结果讨论 | 第42-44页 |
6.1.1 甘南藏区贫困户可持续生计水平存在群体差异 | 第42页 |
6.1.2 甘南藏区贫困户生计资本积累总体不足 | 第42页 |
6.1.3 甘南藏区贫困户生计策略选择较为单一 | 第42-43页 |
6.1.4 甘南藏区贫困户对生计结果的关注因自身需求而异 | 第43页 |
6.1.5 衔接政策对藏区贫困户可持续生计水平具有积极影响 | 第43-44页 |
6.2 提升甘南藏区贫困户可持续生计水平的政策建议 | 第44-47页 |
6.2.1 加大对贫困户生计资本投入,重点提升贫困户人力资本 | 第44-45页 |
6.2.2 促进农牧经济产业化发展,实现贫困户生计策略选择多样化 | 第45页 |
6.2.3 根据贫困户需求精准施策,提升贫困户生计结果感知水平 | 第45-46页 |
6.2.4 将社会保险纳入衔接,探索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联动机制 | 第46-4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48页 |
7.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8页 |
7.2.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8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