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背景噪声成像技术的山西地壳结构及强震孕震环境研究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3 背景噪声成像技术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5-19页 |
1.3.1 背景噪声成像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山西地区层析成像的进展 | 第16-19页 |
1.4 山西地区地球物理研究成果 | 第19-26页 |
1.4.1 地震方面的研究 | 第20-22页 |
1.4.2 重磁资料 | 第22-23页 |
1.4.3 大地电磁 | 第23-24页 |
1.4.4 山西地区已有地下结构研究成果 | 第24-26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6-28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演化 | 第30-46页 |
2.1 山西断陷带的概述 | 第30-31页 |
2.2 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演化 | 第31-36页 |
2.2.1 断陷带的形成 | 第31-33页 |
2.2.2 山西断陷带的演化 | 第33-36页 |
2.3 山西断陷带的活动断裂与地震 | 第36-44页 |
2.3.1 大同盆地的断裂与地震 | 第38-39页 |
2.3.2 忻定盆地的断裂与地震 | 第39-41页 |
2.3.3 太原盆地的断裂与地震 | 第41页 |
2.3.4 临汾盆地的断裂与地震 | 第41-43页 |
2.3.5 运城盆地的断裂与地震 | 第43-44页 |
2.4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山西地区背景噪声成像 | 第46-76页 |
3.1 背景噪声原理与方法 | 第46-51页 |
3.1.1 经验格林函数的提取 | 第47-49页 |
3.1.2 频散曲线的提取 | 第49-50页 |
3.1.3 面波层析成像 | 第50-51页 |
3.2 数据和数据处理 | 第51-59页 |
3.2.1 地震台网数据采集 | 第51-55页 |
3.2.2 数据处理 | 第55-58页 |
3.2.3 数据的质量控制 | 第58-59页 |
3.3 山西地区背景噪声成像结果 | 第59-72页 |
3.4 小结 | 第72-76页 |
第四章 山西地区中强地震的分布与强震孕震环境 | 第76-90页 |
4.1 山西地区中强地震分布 | 第76-77页 |
4.2 地震孕震环境研究现状 | 第77-78页 |
4.3 山西地区强震孕震环境 | 第78-87页 |
4.3.1 1626 年灵丘7级地震孕震环境 | 第79-82页 |
4.3.2 忻定盆地3次M≥7 地震 | 第82-85页 |
4.3.3 临汾盆地2次M≥7 地震 | 第85-87页 |
4.4 小结 | 第87-90页 |
第五章 山西地区地震精定位分析 | 第90-100页 |
5.1 概述 | 第90-91页 |
5.2 双差精定位的原理 | 第91-92页 |
5.3 双差定位主要参数的说明 | 第92-93页 |
5.4 山西地区精定位结果 | 第93-100页 |
第六章 山西地区中部主要构造的分析 | 第100-132页 |
6.1 山西地区中部横向构造带 | 第100-108页 |
6.1.1 山西地区中部地区的震源机制解 | 第100-102页 |
6.1.2 山西地区中部横向构造带 | 第102-107页 |
6.1.3 小结 | 第107-108页 |
6.2 离石断裂 | 第108-120页 |
6.3 晋获断裂 | 第120-129页 |
6.4 鄂尔多斯块体东界的认识 | 第129-130页 |
6.5 山西地区孕震体的认识 | 第130-132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32-136页 |
7.1 结论 | 第132-133页 |
7.2 展望 | 第133-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2-154页 |
附表 1 | 第154-157页 |
附表 2 | 第157-161页 |
附表 3 | 第161-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