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互联网金融研究 | 第12-13页 |
1.2.2 银行信用风险研究 | 第13-14页 |
1.2.3 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 | 第14-15页 |
1.2.4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 第15页 |
1.2.5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1.4.1 本文的创新 | 第18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8-19页 |
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9-24页 |
2.1 互联网金融 | 第19-20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1.2 主要模式 | 第19-20页 |
2.2 信用风险控制 | 第20-22页 |
2.2.1 概念界定 | 第20页 |
2.2.2 主要特征 | 第20-21页 |
2.2.3 控制方法 | 第21-22页 |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 | 第22-24页 |
2.3.1 主要特征 | 第22页 |
2.3.2 控制方法 | 第22-24页 |
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 | 第24-34页 |
3.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3.1.1 互联网支付领域 | 第24-25页 |
3.1.2 互联网理财领域 | 第25-26页 |
3.1.3 互联网借贷领域 | 第26页 |
3.2 银行信用风险 | 第26-28页 |
3.2.1 信用风险现状 | 第26-27页 |
3.2.2 信用风险来源 | 第27-28页 |
3.3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 第28-30页 |
3.4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与评价 | 第30-34页 |
3.4.1 变量设计与构建 | 第30页 |
3.4.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第30-31页 |
3.4.3 相关性分析 | 第31-34页 |
4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第34-47页 |
4.1 A银行整体情况概述 | 第34-38页 |
4.1.1 组织架构 | 第34-35页 |
4.1.2 人员概况 | 第35页 |
4.1.3 经营现状 | 第35-38页 |
4.2 A银行互联网金融建设 | 第38-40页 |
4.2.1 互联网支付领域 | 第38-39页 |
4.2.2 互联网理财领域 | 第39-40页 |
4.3 A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现状 | 第40-44页 |
4.3.1 A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 第40-41页 |
4.3.2 A银行信贷业务分析 | 第41-43页 |
4.3.3 A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析 | 第43-44页 |
4.4 A银行信用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4.4.1 信用风险组织架构不够完善 | 第44-45页 |
4.4.2 信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有待加强 | 第45-46页 |
4.4.3 未能有效预防信用风险的传染 | 第46-47页 |
5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信用风险控制优化 | 第47-51页 |
5.1 成立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部门 | 第47页 |
5.2 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信息控制系统 | 第47-49页 |
5.3 设立风险防火墙 | 第49页 |
5.4 利用网络优势优化信贷流程 | 第49-51页 |
6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51-52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