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从中国传统镂空器物到现代“透明”设计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其他研究 | 第13页 |
| ·国内外透明设计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外"透明"设计发展 | 第13-14页 |
| ·国内"透明"设计发展 | 第14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文献检索法 | 第15页 |
| ·田野调研法 | 第15页 |
| ·对比分析法 | 第15-16页 |
| ·实例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 | 第16页 |
| ·本章小节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中"透"的思想渊源 | 第17-36页 |
| ·器物与文化 | 第17-18页 |
| ·古文献中"透"的含义 | 第18-19页 |
| ·中国传统哲学中"透"的思想渊源 | 第19-26页 |
| ·阴与阳 | 第19-21页 |
| ·虚与实 | 第21-22页 |
| ·无与有 | 第22-25页 |
| ·分与隔 | 第25-26页 |
| ·小结 | 第26页 |
| ·中国传统文学与艺术中"透"的思想渊源 | 第26-34页 |
| ·"透"的空间意识在传统文学与艺术中的体现 | 第27-28页 |
| ·中国传统书画中"透"的思想体现 | 第28-31页 |
| ·中国传统器物文化中"透"的思想体现 | 第31-34页 |
|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器物中"透"的演变史 | 第36-53页 |
| ·中国传统器物的含义 | 第36-37页 |
| ·中国传统器物的"透"的造物思想渊源 | 第37-38页 |
| ·中国传统器物的"透"的演变 | 第38-51页 |
| ·陶器 | 第39-41页 |
| ·青铜器 | 第41-43页 |
| ·玉器 | 第43-45页 |
| ·金银器 | 第45-48页 |
| ·琉璃器 | 第48-50页 |
| ·其他器物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透"与现代"透明"设计 | 第53-74页 |
| ·现代"透明"设计的概述 | 第53-54页 |
| ·从设计要素分析"透明"设计 | 第54-60页 |
| ·材质元素 | 第54-57页 |
| ·色彩元素 | 第57-58页 |
| ·创意元素 | 第58-60页 |
| ·从设计类型分析"透明"设计 | 第60-71页 |
| ·家具设计 | 第60-64页 |
| ·数码设计 | 第64-66页 |
| ·纤维艺术 | 第66-69页 |
| ·动漫设计 | 第69-71页 |
| ·现代"透明"设计对"透"的传承 | 第71-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透"艺术文化的设计观念及文化传承 | 第74-94页 |
| ·国外设计对"透"的理解与应用 | 第74-80页 |
| ·美国设计 | 第74-76页 |
| ·芬兰设计 | 第76-78页 |
| ·日本设计 | 第78-80页 |
| ·"透"的现代设计之美 | 第80-85页 |
| ·空间美 | 第81页 |
| ·科技美 | 第81-83页 |
| ·材质美 | 第83-85页 |
| ·中国现代设计对"透"的传承 | 第85-89页 |
| ·学习 | 第86页 |
| ·传承 | 第86-87页 |
| ·创新 | 第87-88页 |
| ·汲取 | 第88-89页 |
| ·"透"元素的灯具设计实践案例 | 第89-92页 |
| ·设计实践一:印花弹簧灯 | 第89-91页 |
| ·设计实践二:"Warmth"睡眠灯 | 第91-92页 |
| ·小结 | 第92-9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4-97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观点 | 第94-95页 |
| ·论文不足与要解决的问题 | 第95-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2-103页 |
| 附录B:插图目录 | 第103-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