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1页 |
Abstract | 第11-17页 |
导论 | 第21-29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7-28页 |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7-28页 |
4.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28-29页 |
第1章 中俄科学哲学研究传统的背景比较 | 第29-43页 |
1.1 科学哲学研究的分析传统 | 第29-35页 |
1.1.1 西方科学哲学分析传统的产生演变 | 第29-33页 |
1.1.2 西方科学哲学分析传统的基本特征 | 第33-35页 |
1.2 科学哲学研究的社会文化传统 | 第35-43页 |
1.2.1 俄(苏)科学哲学的社会文化传统 | 第36-40页 |
1.2.2 中国科学哲学的社会文化传统 | 第40-43页 |
第2章 中俄科学哲学兴起的语境比较 | 第43-59页 |
2.1 中俄科学哲学兴起的哲学语境 | 第43-47页 |
2.1.1 苏联时期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 第43-45页 |
2.1.2 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 | 第45-47页 |
2.2 中俄科学哲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语境 | 第47-53页 |
2.2.1 俄(苏)科学哲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语境 | 第48-49页 |
2.2.2 中国科学哲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语境 | 第49-50页 |
2.2.3 中俄科学哲学产生的文化基因差异 | 第50-53页 |
2.3 中俄科学哲学的兴起 | 第53-59页 |
2.3.1 苏联时期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的认识论转向 | 第53-54页 |
2.3.2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契合 | 第54-57页 |
2.3.3 中俄科学哲学兴起的差异与趋同 | 第57-59页 |
第3章 中俄科学哲学的主题研究比较 | 第59-93页 |
3.1 中俄科学哲学研究的问题域 | 第59-64页 |
3.1.1 俄(苏)科学哲学的问题域 | 第60-61页 |
3.1.2 中国科学哲学的问题域 | 第61-64页 |
3.2 科学动力学研究 | 第64-78页 |
3.2.1 俄(苏)的科学动力学研究 | 第65-72页 |
3.2.2 中国的科学动力学研究 | 第72-77页 |
3.2.3 俄(苏)科学动力学派的影响 | 第77-78页 |
3.3 科学结构研究 | 第78-84页 |
3.3.1 俄(苏)的科学结构研究 | 第78-81页 |
3.3.2 中国的科学结构研究 | 第81-84页 |
3.4 科学基础研究 | 第84-93页 |
3.4.1 俄(苏)的科学基础研究 | 第85-90页 |
3.4.2 中国的科学基础研究 | 第90-93页 |
第4章 中俄科学哲学比较研究的价值意义 | 第93-105页 |
4.1 借鉴和吸收俄(苏)科学哲学的有意义成果 | 第93-95页 |
4.1.1 科学哲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 第93-94页 |
4.1.2 西方科学哲学不是唯一的参照系 | 第94-95页 |
4.2 建设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 | 第95-99页 |
4.2.1 梳理中国科学哲学演变的历史线索 | 第95-96页 |
4.2.2 正确规定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 | 第96-97页 |
4.2.3 理解中国科学哲学产生的哲学语境 | 第97-99页 |
4.3 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 第99-105页 |
4.3.1 揭示科学发展的社会动力学机制 | 第99-100页 |
4.3.2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 | 第100-102页 |
4.3.3 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 第102-105页 |
结论 | 第105-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作者简介以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