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国内外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2.1 安全管理理论的发展介绍 | 第8-9页 |
1.2.2 国际安全管理模式 | 第9-10页 |
1.2.3 国内各行业安全管理模式 | 第10-11页 |
1.2.4 我国现行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同国外企业安全的差距 | 第11-13页 |
1.3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钢铁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14-24页 |
2.1 钢铁企业生产工伤事故状况 | 第14-20页 |
2.1.1 事故分析 | 第19-20页 |
2.1.2 事故发生主要原因 | 第20页 |
2.2 钢铁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 第20-24页 |
2.2.1 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进程 | 第20-21页 |
2.2.2 现有安全管理模式分类 | 第21-22页 |
2.2.3 现行钢铁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钢铁企业优秀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 第24-30页 |
3.1 企业优秀安全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介绍 | 第24-27页 |
3.1.1 鞍钢“0123”安全管理模式 | 第24-25页 |
3.1.2 南钢的“01234”安全管理模式 | 第25-26页 |
3.1.3 宝钢的“FPBTC”安全管理模式 | 第26页 |
3.1.4 攀钢的“伤害预知预警”(KTY)活动 | 第26页 |
3.1.5 莱钢实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 | 第26-27页 |
3.1.6 济钢特色的“12345”安全管理模式 | 第27页 |
3.2 模式分析 | 第27-30页 |
3.2.1 推行目标管理 | 第27-28页 |
3.2.2 安全管理理念的变化 | 第28页 |
3.2.3 注重基础的安全管理活动 | 第28-29页 |
3.2.4 一把手的决定作用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适于我国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 | 第30-41页 |
4.1 我国钢铁企业安全管理要求 | 第30-31页 |
4.1.1 钢铁企业生产特点 | 第30页 |
4.1.2 安全管理要求 | 第30-31页 |
4.2 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 | 第31-35页 |
4.2.1 危害控制 | 第31-33页 |
4.2.2 人为失误管理 | 第33-34页 |
4.2.3 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 | 第34-35页 |
4.3 基于闭环管理理论的精细化安全管理模式 | 第35-41页 |
4.3.1 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 第36-37页 |
4.3.2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精细化管理 | 第37-38页 |
4.3.3 安全监督检查和整改的精细化管理 | 第38页 |
4.3.4 关键点的精细化管理 | 第38页 |
4.3.5 加强过程精细化管理 | 第38页 |
4.3.6 深化员工和领导的安全教育培训与素质管理 | 第38-39页 |
4.3.7 加强干部管理 | 第39页 |
4.3.8 做好基础和基层的精细化管理 | 第39页 |
4.3.9 安全信息精细化管理 | 第39页 |
4.3.10 执行的精细化管理 | 第39页 |
4.3.11 精细化管理重点考虑问题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详细摘要 | 第48-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