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1 金融发展理论 | 第10页 |
1.3.2 金融中心理论 | 第10-11页 |
1.3.2.1 西方金融中心理论 | 第10-11页 |
1.3.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页 |
1.3.3 产业集聚理论 | 第11-12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2页 |
2 金融产业集聚的理论分析 | 第12-18页 |
2.1 金融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2.1.1 金融集聚的概念与内涵 | 第12-13页 |
2.1.2 金融产业集聚的特征 | 第13-14页 |
2.1.2.1 地域契合性 | 第13页 |
2.1.2.2 多层网络性 | 第13页 |
2.1.2.3 成长递进性 | 第13页 |
2.1.2.4 产业共生性 | 第13-14页 |
2.1.3 金融集聚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5页 |
2.1.3.1 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和产业集中 | 第14页 |
2.1.3.2 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 | 第14-15页 |
2.2 金融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15-16页 |
2.2.1.1 农业区位理论 | 第15页 |
2.2.1.2 工业区位理论 | 第15-16页 |
2.2.1.3 市场区位理论 | 第16页 |
2.2.2 新经济地理学 | 第16-17页 |
2.2.2.1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梗概 | 第16页 |
2.2.2.2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动力 | 第16-17页 |
2.2.3 产业集聚理论 | 第17-18页 |
3 北京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与现状 | 第18-36页 |
3.1 北京金融产业集聚的宏观背景因素 | 第18-19页 |
3.1.1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 第18页 |
3.1.2 跨国企业总部的影响 | 第18-19页 |
3.1.3 世界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19页 |
3.1.4 国家实施不同发展战略的影响 | 第19页 |
3.2 北京金融产业集聚的内在形成机制 | 第19-21页 |
3.2.1 作为产业集聚的伴随物形成和发展 | 第19-20页 |
3.2.1.1 金融集聚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充足的资本需求 | 第20页 |
3.2.1.2 金融集聚提升产业集聚的要素生产力 | 第20页 |
3.2.2 高流动性特征加速自身集聚 | 第20页 |
3.2.3 作为经济核心推动自身集聚 | 第20页 |
3.2.4 信息外在性、不对称信号与默示信息作用 | 第20-21页 |
3.2.4.1 信息的外在性 | 第21页 |
3.2.4.2 不对称性信号和默示信息 | 第21页 |
3.3 北京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 | 第21-36页 |
3.3.1 北京金融产业集聚的优势条件 | 第21-26页 |
3.3.1.1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位 | 第21-22页 |
3.3.1.2 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发展契机 | 第22-23页 |
3.3.1.3 金融支持政策提供外在保障 | 第23-24页 |
3.3.1.4 雄厚的经济金融基础提供内在动力 | 第24-25页 |
3.3.1.5 丰富的国内外金融人才吸引力 | 第25页 |
3.3.1.6 环渤海经济圈提供区域依托力 | 第25-26页 |
3.3.2 北京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 第26-32页 |
3.3.2.1 北京各金融行业集聚现状分析 | 第26-30页 |
3.3.2.2 北京各功能区金融集聚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3.3.3 北京金融产业集聚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2-36页 |
3.3.3.1 中国金融业大环境的问题与制约 | 第33-34页 |
3.3.3.2 北京金融产业发展的自身障碍 | 第34-36页 |
4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及经验借鉴 | 第36-42页 |
4.1 国际主要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 | 第36-41页 |
4.1.1 伦敦金融城的形成条件 | 第37-38页 |
4.1.1.1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融资需求 | 第37页 |
4.1.1.2 银行体系的建立确保了有效的金融服务 | 第37页 |
4.1.1.3 宽松的经济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 第37页 |
4.1.1.4 英镑币值稳定起到关键因素 | 第37页 |
4.1.1.5 交通方式的改进强化了区位优势 | 第37-38页 |
4.1.2 纽约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分析 | 第38-39页 |
4.1.2.1 大规模需求的聚集 | 第38页 |
4.1.2.2 优质的金融供给条件 | 第38-39页 |
4.1.2.3 金融机构聚集效应的发挥 | 第39页 |
4.1.2.4 优越的创新与技术环境 | 第39页 |
4.1.2.5 充足的高端金融人才 | 第39页 |
4.1.2.6 金融业务支持性力量雄厚 | 第39页 |
4.1.3 东京金融中心崛起的条件 | 第39-41页 |
4.1.3.1 强大的实体经济实力 | 第40页 |
4.1.3.2 完善的金融交易和金融市场体系 | 第40页 |
4.1.3.3 优越的地理和时区优势 | 第40页 |
4.1.3.4 金融机构集聚效应的发挥 | 第40页 |
4.1.3.5 便利的交通网络和设施 | 第40-41页 |
4.2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经验对北京的启示 | 第41-42页 |
4.2.1 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软硬件环境 | 第41页 |
4.2.2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坚实支撑 | 第41页 |
4.2.3 政府支持和推动扮演重要角色 | 第41-42页 |
5 后金融危机时代北京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契机 | 第42-43页 |
5.1 后危机时代呼吁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 | 第42页 |
5.2 后危机时代有助于北京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 第42页 |
5.3 后危机时代为北京建设金融中心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 第42-43页 |
5.4 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利于北京构建金融中心城市 | 第43页 |
5.5 构建金融中心城市有助于满足北京世界城市新定位 | 第43页 |
6 北京金融产业集聚建设发展的策略思考 | 第43-46页 |
6.1 建立健全北京金融市场体系 | 第43-44页 |
6.2 完善金融法律法规,鼓励金融创新发展 | 第44页 |
6.3 加强监管合作与行业自律 | 第44-45页 |
6.4 大力优化北京信用环境的建设 | 第45页 |
6.5 大力提升金融人才培养环境 | 第45页 |
6.6 实施金融业资源和发展布局的战略整合 | 第45-46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46-4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