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南油田注采井网与开发方式调整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 ·注采井网调整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弱凝胶调驱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 ·技术路线与工作流程图 | 第9-11页 |
| 第2章 深南油田地质特征研究 | 第11-21页 |
| ·构造特点 | 第11-12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12-13页 |
| ·沉积相标志特征 | 第12页 |
| ·沉积微相模式 | 第12-13页 |
| ·主力油砂体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13页 |
| ·油层分布特征 | 第13-16页 |
| ·储层小层划分 | 第13-14页 |
| ·油层分布 | 第14-16页 |
| ·储层特征 | 第16-20页 |
| ·岩性特性 | 第16页 |
| ·储层物性及变化特征 | 第16-17页 |
| ·电性特征 | 第17-18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18页 |
| ·流体性质及温、压力系统 | 第18页 |
| ·储层敏感性分析 | 第18-20页 |
| ·油藏储量评价 | 第20-21页 |
| 第3章 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 第21-31页 |
| ·油藏开发现状及开采特征 | 第21-28页 |
| ·油田开发现状 | 第21页 |
| ·开采特点 | 第21-24页 |
| ·注水见效特征分析 | 第24-28页 |
| ·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1页 |
| ·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 | 第28-29页 |
| ·泽10断块水驱控制程度低 | 第29页 |
| ·泽70断块储层层间矛盾突出 | 第29-31页 |
| 第4章 井网与注水开发方式的适应性评价 | 第31-40页 |
| ·井网密度适应性评价 | 第31-34页 |
| ·合理井网密度的确定 | 第31-33页 |
| ·合理注采井数比研究 | 第33-34页 |
| ·水驱采收率评价 | 第34-37页 |
| ·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34-36页 |
| ·水驱特征曲线法预测水驱采收率 | 第36-37页 |
| ·水驱状况评价 | 第37-38页 |
| ·注采对应关系评价 | 第38-39页 |
| ·井间示踪研究注采对应关系 | 第39-40页 |
| 第5章 凝胶调驱有效开发方式研究 | 第40-49页 |
| ·剩余开发潜力分类分析 | 第40-41页 |
| ·可动凝胶调驱配方体系研究 | 第41-45页 |
| ·聚合物的筛选 | 第41-42页 |
| ·聚合物种类变化的影响 | 第42页 |
| ·聚合物浓度变化的影响 | 第42页 |
| ·交联剂浓度变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 ·PH值变化的影响 | 第43页 |
| ·温度变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水源矿化度的影响 | 第44页 |
| ·剪切对成胶性能影响 | 第44页 |
| ·可动凝胶基本配方的确定 | 第44-45页 |
| ·可动凝胶调驱数值模拟研究 | 第45-49页 |
| ·建立地质模拟和历史拟合 | 第45页 |
| ·可动凝胶调驱方案模拟 | 第45-46页 |
| ·数值模拟方案优选结果 | 第46-47页 |
| ·技术经济评价优选 | 第47页 |
| ·方案的优选结果 | 第47-49页 |
| 第6章 深南油田开发调整技术 | 第49-60页 |
| ·调水增油方案部署 | 第49-55页 |
| ·方案部署原则 | 第49页 |
| ·具体方案部署 | 第49-55页 |
| ·调整方案实施效果及评价 | 第55-58页 |
| ·完善开发层系增加水驱动用程度 | 第56页 |
| ·加强油藏动态调配 | 第56页 |
| ·油藏调驱改善水驱状况 | 第56-57页 |
| ·针对油藏供液能力进行合理提液 | 第57-58页 |
| ·治理低产井提高单井产能 | 第58页 |
| ·油田综合治理措施整体效果 | 第58-60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