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1页 |
1.1 分子荧光探针的简介 | 第11-20页 |
1.1.1 分子荧光探针的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1.1.2 荧光基团 | 第13-16页 |
1.1.3 分子荧光探针的发光机理 | 第16-20页 |
1.2 Zn~(2+)荧光探针的发展 | 第20-25页 |
1.3 各类生物大分子探针的发展 | 第25-27页 |
1.4 H_2S探针的发展 | 第27-30页 |
1.5 巯基生物小分子 | 第30-32页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1页 |
第二章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探针设计、合成及性质测试 | 第41-64页 |
2.1 引言 | 第41-45页 |
2.1.1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 第41-42页 |
2.1.2 设计思路 | 第42-4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5-50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45页 |
2.2.2 合成与表征 | 第45-48页 |
2.2.3 实验材料的准备 | 第48-5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2.3.1 NSS-1与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的紫外光谱 | 第50页 |
2.3.2 NSS-1,NSS-2,NSS-3与突变硫氧还蛋白还原酶(U497C TrxR)的荧光响应 | 第50-51页 |
2.3.3 NSS-1与突变硫氧还蛋白还原酶(U497C TrxR)的浓度依赖性 | 第51页 |
2.3.4 不同pH下NSS-1与突变硫氧还蛋白还原酶(U497C TrxR)的荧光响应 | 第51-52页 |
2.3.5 NSS-1与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的荧光响应 | 第52-53页 |
2.3.6 NSS-1与各细胞裂解液的荧光响应 | 第53-54页 |
2.3.7 NSS-1对HepG2细胞裂解液的浓度依赖关系 | 第54-55页 |
2.3.8 DNCB对HepG2细胞裂解液的抑制试验 | 第55-56页 |
2.3.9 免疫沉淀 | 第56页 |
2.3.10 干扰试验 | 第56-57页 |
2.3.11 反应机理推测 | 第57-59页 |
2.3.12 细胞成像 | 第59-60页 |
2.4 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第三章 基于8-氨基喹啉类衍生物检测内源性Zn~(2+) | 第64-94页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65-66页 |
3.2.2 合成与表征 | 第66-6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8-89页 |
3.3.1 化合物BEAQA的滴定实验 | 第68-71页 |
3.3.2 核磁滴定实验 | 第71页 |
3.3.3 BEAQA-Zn~(2+)的X-单晶衍射 | 第71-73页 |
3.3.4 解离常数和检测限 | 第73-74页 |
3.3.5 选择性试验 | 第74-77页 |
3.3.6 BEAQA与不同Zn~(2+)的作用 | 第77-78页 |
3.3.7 BEAQA与Zn~(2+)的可逆实验 | 第78页 |
3.3.8 pH的识别体系影响 | 第78-79页 |
3.3.9 细胞成像 | 第79页 |
3.3.10 PMQA的滴定实验 | 第79-81页 |
3.3.11 选择性实验 | 第81-83页 |
3.3.12 晶体结构及发光机理 | 第83-86页 |
3.3.13 解离常数和检测限 | 第86-87页 |
3.3.14 可逆实验 | 第87-88页 |
3.3.15 pH影响 | 第88页 |
3.3.16 Zn~(2+)细胞成像 | 第88-89页 |
3.4 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第四章 基于氨基喹啉为荧光基团的Cu~(2+)探针检测硫化氢 | 第94-104页 |
4.1 引言 | 第94-9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95页 |
4.2.2 合成与表征 | 第95-96页 |
4.2.3 测试储备液准备 | 第96-9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1页 |
4.3.1 Cu~(2+)的滴定实验 | 第97-98页 |
4.3.2 DOQED的选择性实验 | 第98页 |
4.3.3 Job's曲线 | 第98-99页 |
4.3.4 晶体结构 | 第99-100页 |
4.3.5 pH影响 | 第100-101页 |
4.3.6 S~(2-)的荧光滴定 | 第101页 |
4.4 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还原性型谷胱甘肽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质测试 | 第104-122页 |
5.1 引言 | 第104-10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7-113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107页 |
5.2.2 合成与表征 | 第107-112页 |
5.2.3 光谱性质研究 | 第112-11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9页 |
5.3.1 紫外吸收光谱 | 第113-115页 |
5.3.2 荧光光谱 | 第115-117页 |
5.3.3 干扰试验 | 第117页 |
5.3.4 机理探讨 | 第117-118页 |
5.3.5 细胞成像 | 第118-119页 |
5.4 小结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附图 | 第122-137页 |
在学期间的成果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