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三、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 课题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尊严理论的形态及其内涵 | 第12-22页 |
一、 尊严理论的理论形态 | 第12-16页 |
(一) 尊严理论的特征 | 第13-14页 |
(二) 尊严理论生成存在的根源 | 第14-16页 |
二、 尊严理论的内涵 | 第16-22页 |
(一) 尊重人的权利 | 第16-17页 |
(二) 保证人的自由 | 第17-19页 |
(三) 满足人的需要 | 第19-20页 |
(四) 促进人的发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 第22-28页 |
一、 人学及人学视域 | 第22-23页 |
(一) 人学研究的历史探源 | 第22-23页 |
(二) 人学研究的历史探源 | 第23页 |
二、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 第23-28页 |
(一) 马克思人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3-24页 |
(二) 马克思人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脉络 | 第24-25页 |
(三)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要义 | 第25页 |
(四)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特点 | 第25-26页 |
(五)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现阶段中国人的尊严现状 | 第28-39页 |
一、 当代中国人格尊严实现的面临的挑战 | 第28-34页 |
(一) 市场经济对人格尊严实现的影响 | 第28-30页 |
(二) 改革开放对人格尊严实现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三) 科技进步对人格尊严实现的影响 | 第32-34页 |
二、 当代中国人格尊严实现的进步趋势 | 第34-35页 |
三、 我国现阶段人的尊严保护理念现状 | 第35-36页 |
(一) 对基于“身份”的人格尊严研究不足 | 第35页 |
(二) 对“消极侵犯”人格尊严的现象未予以足够重视 | 第35页 |
(三) 对人格尊严的“积极保护”研究不够 | 第35-36页 |
(四) 缺乏矛盾观和全局观 | 第36页 |
四、 影响中国人尊严实现与提升的主要原因 | 第36-39页 |
(一) 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 | 第36-38页 |
(二) 公权力运行缺乏必要的规制 | 第38页 |
(三) 法律对公民人格尊严的维护不力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中国人尊严的实现与提升 | 第39-45页 |
一、 经济发展与人的尊严的实现 | 第39-40页 |
(一) 经济发展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资料 | 第39页 |
(二) 经济发展为人追求自身价值提供自由时间 | 第39-40页 |
(三) 经济发展为人全面发展提供受教育条件 | 第40页 |
二、 公平正义与中国人尊严的提升 | 第40-41页 |
三、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中国人尊严的提升 | 第41-43页 |
(一) 主体的自我素质的提升 | 第41-42页 |
(二) 严格的个体道德修养 | 第42-43页 |
四、 社会制度与人的尊严的实现 | 第43-45页 |
(一) 法律制度为实现人的尊严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 | 第43-44页 |
(二) 政治制度是实现人的尊严的根本保障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