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1.3.1 国外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2 国内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2.1 地租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区位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21-22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3 国家现行评价体系概述 | 第24-30页 |
3.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 | 第24-26页 |
3.1.1 评价对象 | 第24页 |
3.1.2 评价工作体系 | 第24-26页 |
3.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 | 第26-29页 |
3.2.1 评价对象 | 第26-27页 |
3.2.2 评价工作体系 | 第27-29页 |
3.3 建设项目用地标准 | 第29-30页 |
4 长沙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标准 | 第30-35页 |
4.1 评价对象 | 第30页 |
4.2 评价工作体系 | 第30-32页 |
4.2.1 建设用地区评价标准 | 第30-32页 |
4.2.2 功能区评价标准 | 第32页 |
4.2.3 建设项目评价标准 | 第32页 |
4.3 长沙市评价标准的优缺点 | 第32-33页 |
4.3.1 评价对象类型广泛 | 第32页 |
4.3.2 偏向于静态评价 | 第32-33页 |
4.3.3 重评价标准轻评价方法 | 第33页 |
4.3.4 潜力评价缺失 | 第33页 |
4.4 评价标准应用 | 第33-35页 |
5 长沙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不足及优化 | 第35-47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第35-36页 |
5.1.1 一般原则 | 第35-36页 |
5.1.2 基于集约用地内涵的其它设置原则 | 第36页 |
5.2 长沙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5.2.1 部分指标独立性不足 | 第38页 |
5.2.2 个别指标代表性不够强 | 第38页 |
5.2.3 部分指标可行性存在缺陷 | 第38-39页 |
5.2.4 指标体系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挖掘不足 | 第39页 |
5.2.5 指标体系未全面考虑不同类型乡(镇、街道)用地特点 | 第39页 |
5.3 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第39-43页 |
5.3.1 基于指标独立性的优化 | 第39-40页 |
5.3.2 基于指标代表性的优化 | 第40-41页 |
5.3.3 基于指标可行性的优化 | 第41页 |
5.3.4 基于丰富集约用地内涵的优化 | 第41-42页 |
5.3.5 分不同乡(镇、街道)类型设置评价指标 | 第42-43页 |
5.4 优化后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案 | 第43-47页 |
5.4.1 城镇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 | 第44页 |
5.4.2 农村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 | 第44-47页 |
6 数据调查技术方法的总体要求、问题及改进 | 第47-55页 |
6.1 数据调查技术方法的总体要求 | 第47页 |
6.2 经济社会数据调查 | 第47-49页 |
6.3 城镇建设用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及建筑状况统计 | 第49-51页 |
6.4 农村建设用地区面积及建筑状况统计 | 第51-52页 |
6.5 城镇空闲地、土地供应量等数据调查 | 第52页 |
6.6 评价指标现实值测算 | 第52-55页 |
6.6.1 城镇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 | 第53页 |
6.6.2 农村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 | 第53-55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56-57页 |
7.2.1 研究的创新 | 第56页 |
7.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