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长沙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优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8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页
        1.2.2 现实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1-15页
        1.3.1 国外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动态第11-13页
        1.3.2 国内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动态第13-15页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5-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页
        1.4.3 技术路线第16-18页
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基础第18-24页
    2.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第18-19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9-24页
        2.2.1 地租理论第19-20页
        2.2.2 区位理论第20-21页
        2.2.3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第21-22页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2-24页
3 国家现行评价体系概述第24-30页
    3.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第24-26页
        3.1.1 评价对象第24页
        3.1.2 评价工作体系第24-26页
    3.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第26-29页
        3.2.1 评价对象第26-27页
        3.2.2 评价工作体系第27-29页
    3.3 建设项目用地标准第29-30页
4 长沙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标准第30-35页
    4.1 评价对象第30页
    4.2 评价工作体系第30-32页
        4.2.1 建设用地区评价标准第30-32页
        4.2.2 功能区评价标准第32页
        4.2.3 建设项目评价标准第32页
    4.3 长沙市评价标准的优缺点第32-33页
        4.3.1 评价对象类型广泛第32页
        4.3.2 偏向于静态评价第32-33页
        4.3.3 重评价标准轻评价方法第33页
        4.3.4 潜力评价缺失第33页
    4.4 评价标准应用第33-35页
5 长沙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不足及优化第35-47页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第35-36页
        5.1.1 一般原则第35-36页
        5.1.2 基于集约用地内涵的其它设置原则第36页
    5.2 长沙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第36-39页
        5.2.1 部分指标独立性不足第38页
        5.2.2 个别指标代表性不够强第38页
        5.2.3 部分指标可行性存在缺陷第38-39页
        5.2.4 指标体系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挖掘不足第39页
        5.2.5 指标体系未全面考虑不同类型乡(镇、街道)用地特点第39页
    5.3 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第39-43页
        5.3.1 基于指标独立性的优化第39-40页
        5.3.2 基于指标代表性的优化第40-41页
        5.3.3 基于指标可行性的优化第41页
        5.3.4 基于丰富集约用地内涵的优化第41-42页
        5.3.5 分不同乡(镇、街道)类型设置评价指标第42-43页
    5.4 优化后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案第43-47页
        5.4.1 城镇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第44页
        5.4.2 农村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第44-47页
6 数据调查技术方法的总体要求、问题及改进第47-55页
    6.1 数据调查技术方法的总体要求第47页
    6.2 经济社会数据调查第47-49页
    6.3 城镇建设用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及建筑状况统计第49-51页
    6.4 农村建设用地区面积及建筑状况统计第51-52页
    6.5 城镇空闲地、土地供应量等数据调查第52页
    6.6 评价指标现实值测算第52-55页
        6.6.1 城镇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第53页
        6.6.2 农村建设用地区评价指标第53-55页
7 结论与讨论第55-57页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55-56页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56-57页
        7.2.1 研究的创新第56页
        7.2.2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附录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蒙古农业产业集群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为例
下一篇:低碳经济下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污染型企业低碳化改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