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5页 |
Contents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蒹葭》产生的背景考察 | 第11-16页 |
1.1 《蒹葭》的创作时代 | 第11-13页 |
1.2 《蒹葭》作者辨析 | 第13-14页 |
1.3 《蒹葭》产生地域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蒹葭》名物及词语考辨 | 第16-36页 |
2.1 《蒹葭》名物考辨 | 第16-18页 |
2.2 “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考辨 | 第18-24页 |
2.3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考辨 | 第24-27页 |
2.4 “所谓伊人”考辨 | 第27-30页 |
2.5 “溯洄、溯游”考辨 | 第30-36页 |
第三章 《蒹葭》主旨考辨 | 第36-50页 |
3.1 《蒹葭》主旨众说述评 | 第36-41页 |
3.2 经学视角下的诗旨研究 | 第41-46页 |
3.3 文学意义上的诗旨探析 | 第46-50页 |
第四章 《蒹葭》鉴赏述评 | 第50-62页 |
4.1 传统经学时代的《蒹葭》鉴赏——以经评诗 | 第50-52页 |
4.2 明朝中叶以后的《蒹葭》鉴赏——回归文学 | 第52-58页 |
4.3 日韩学者关于《蒹葭》的鉴赏——师法中国 | 第58-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