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山区地震勘探激发参数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 1.1.1 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 1.1.2 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国内外有关激发参数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复杂山区地震勘探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 第14-15页 |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3.2 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4-15页 |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复杂山区地震勘探激发参数分析方法 | 第17-31页 |
| 2.1 复杂山区地震勘探激发方式分析 | 第17-23页 |
| 2.1.1 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 | 第17-21页 |
| 2.1.2 炸药震源的激发方式 | 第21-23页 |
| 2.2 地震勘探相关激发参数分析重点 | 第23-31页 |
| 2.2.1 激发岩性分析 | 第23-25页 |
| 2.2.2 激发井深选取分析 | 第25-27页 |
| 2.2.3 激发药量选取分析 | 第27-28页 |
| 2.2.4 激发子波的频率与药量的关系分析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基于模型的主要激发参数正演模拟 | 第31-53页 |
| 3.1 地震波场正演模拟的基本原理 | 第31-37页 |
| 3.1.1 地震正演的概念 | 第31-32页 |
| 3.1.2 正演模拟的原理 | 第32-37页 |
| 3.2 复杂山区地带地震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37-44页 |
| 3.2.1 地质模型相关参数及运算方程的确定 | 第37-38页 |
| 3.2.2 数值模拟波场分析 | 第38-44页 |
| 3.3 复杂山区激发参数模拟 | 第44-50页 |
| 3.3.1 激发层位选取模拟 | 第44-49页 |
| 3.3.2 激发主频选取模拟 | 第49-5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 第四章 地震激发参数选取应用实例 | 第53-75页 |
| 4.1 勘探区概况 | 第53-58页 |
| 4.1.1 勘探区位置及交通 | 第53页 |
| 4.1.2 地层及勘探区构造 | 第53-54页 |
| 4.1.3 勘探区地震地质条件 | 第54-57页 |
| 4.1.5 施工技术难点及对策 | 第57-58页 |
| 4.2 浅表层结构调查 | 第58-61页 |
| 4.2.1 简易岩芯录井 | 第58-59页 |
| 4.2.2 微测井 | 第59-60页 |
| 4.2.3 本区浅表层结构调查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 4.3 激发参数选取实验 | 第61-63页 |
| 4.3.1 试验点位置 | 第61页 |
| 4.3.2 实验仪器设备及主要参数 | 第61-62页 |
| 4.3.3 实验内容及工作量 | 第62-63页 |
| 4.4 激发参数实验效果分析 | 第63-73页 |
| 4.4.1 河滩卵砾区激发层位及药量试验效果分析 | 第63-65页 |
| 4.4.2 黄土覆盖区激发层位及药量试验效果分析 | 第65-71页 |
| 4.4.3 基岩出露区激发层位及药量试验效果分析 | 第71-73页 |
| 4.5 激发参数实验结论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 5.1 本文结论 | 第75-76页 |
| 5.2 对以后研究工作的建议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