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9-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4页 |
1.1 肺炎链球菌概述 | 第10-11页 |
1.1.1 肺炎链球菌的侵染和定植 | 第10-11页 |
1.1.2 肺炎链球菌的抗药性 | 第11页 |
1.2 肺炎链球菌的逃逸机制 | 第11-12页 |
1.3 荚膜多糖是肺炎链球菌逃逸免疫系统的关键结构 | 第12-14页 |
1.4 肺炎链球菌表型多样性的决定因素 | 第14-17页 |
1.4.1 肺炎链球菌的自然转化能力 | 第14-16页 |
1.4.2 肺炎链球菌中非自然转化导致的特定位点的同源重组 | 第16-17页 |
1.5 肺炎链球菌中荚膜多糖所面临的科学问题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17-22页 |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8 本论文的研究结构 | 第23-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实验菌株和质粒 | 第24页 |
2.1.2 实验所需试剂 | 第24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3页 |
2.2.1 细菌培养 | 第25页 |
2.2.2 肺炎链球菌基因组DNA和大肠杆菌中质粒的提取 | 第25-26页 |
2.2.3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的鉴定 | 第26页 |
2.2.4 肺炎链球菌自然转化实验 | 第26-27页 |
2.2.5 luc荧光蛋白报告系统的构建和测定 | 第27页 |
2.2.6 肺炎链球菌的基因敲除和回补菌株的构建 | 第27-28页 |
2.2.7 肺炎链球菌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28页 |
2.2.8 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的测定 | 第28-29页 |
2.2.9 肺炎链球菌与细胞的粘附实验 | 第29页 |
2.2.10 RNA提取和Northern印迹 | 第29页 |
2.2.11 逆转录PCR和实时定量PCR | 第29-30页 |
2.2.12 引物延伸鉴定转录起始位点 | 第30页 |
2.2.13 肺炎链球菌的动物感染实验 | 第30-31页 |
2.2.14 七价疫苗抗体制备 | 第31页 |
2.2.15 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2.2.16 伦理申明 | 第32-33页 |
第3章 针对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启动子和操纵子的研究 | 第33-56页 |
3.1 确定肺炎链球菌D39菌株中17个荚膜合成相关基因的共转录 | 第33-35页 |
3.2 鉴定肺炎链球菌D39的转录起始位点 | 第35-36页 |
3.3 确定肺炎链球菌D39荚膜基因上游序列对cps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 确定SS序列中影响荚膜基因转录水平的关键区域 | 第38-39页 |
3.5 确定肺炎链球菌D39荚膜基因上游dexB和cps2A之间的序列对荚膜合成的影响 | 第39-40页 |
3.6 确定肺炎链球菌TIGR4荚膜基因上游SS序列对cps转录水平和荚膜合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3.7 确定肺炎链球菌D39荚膜基因上游序列对粘附真核细胞的影响 | 第41-42页 |
3.8 确定D39荚膜基因上游序列对肺炎链球菌毒力的影响 | 第42-44页 |
3.9 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基因簇中保守基因cpsABCD对荚膜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44-45页 |
3.10 讨论 | 第45-49页 |
3.11 小结 | 第49-56页 |
第4章 肺炎链球菌多样性荚膜启动子的生物学意义 | 第56-77页 |
4.1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荚膜基因上游序列组成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 第56-57页 |
4.2 确定22种IPD荚膜基因上游序列对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 IPD荚膜基因上游序列的内在变化能调节荚膜的合成量 | 第59-60页 |
4.4 IPD荚膜基因上游序列的变化能调节与宿主细胞的粘附和致病性 | 第60-63页 |
4.5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 6B多样性荚膜启动子在D39中的影响 | 第63-64页 |
4.6 血清型 6B多样性荚膜启动子在ST858(type 6B)中的影响 | 第64-66页 |
4.7 讨论 | 第66-69页 |
4.7.1 肺炎链球菌可以通过荚膜基因的转录变化调节荚膜的合成 | 第67-68页 |
4.7.2 肺炎链球菌多样性的荚膜启动子序列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 | 第68页 |
4.7.3 肺炎链球菌多样性的荚膜启动子序列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第68-69页 |
4.7.4 肺炎链球菌的自然转化能力是致使荚膜启动子多样性的主要机制 | 第69页 |
4.8 小结 | 第69-77页 |
第5章 荚膜启动子core和SS序列中核苷酸功能的鉴定 | 第77-87页 |
5.1 荧光报告系统检测core序列中起关键作用的位点 | 第77-78页 |
5.2 荧光报告系统检测SS序列中起关键作用的位点 | 第78-81页 |
5.3 讨论 | 第81页 |
5.4 小结 | 第81-87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7-94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87-88页 |
6.2 论文展望 | 第88-94页 |
6.2.1 氧气浓度影响肺炎链球菌荚膜合成的思考 | 第88-89页 |
6.2.2 糖水化合物影响肺炎链球菌荚膜合成的思考 | 第89-90页 |
6.2.3 上皮细胞影响肺炎链球菌荚膜合成的思考 | 第90页 |
6.2.4 血液成分影响肺炎链球菌荚膜合成的思考 | 第90-91页 |
6.2.5 生物被膜形成对肺炎链球菌荚膜合成影响的思考 | 第91-92页 |
6.2.6 肺炎链球菌荚膜基因cpsABCD对荚膜合成的影响 | 第92页 |
6.2.7 SpxB和SpxR对肺炎链球菌荚膜合成的影响 | 第92-93页 |
6.2.8 限制修饰系统对肺炎链球菌荚膜合成的影响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