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新城城市地质工作体系研究--以北京平谷规划新城为例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平谷区地质工作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17页 |
1.3 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 第17-18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2 平谷规划新城城市地质研究体系 | 第20-28页 |
2.1 地质需求分析 | 第20-25页 |
2.1.1 平谷规划新城概况 | 第20-23页 |
2.1.2 与新城发展有关的地质问题 | 第23-25页 |
2.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2.2.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3 区域地质构造研究 | 第28-42页 |
3.1 地层 | 第28-29页 |
3.2 构造 | 第29-40页 |
3.2.1 断陷盆地 | 第29-31页 |
3.2.2 断裂 | 第31-40页 |
3.3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 第40-42页 |
3.3.1 新构造运动 | 第40页 |
3.3.2 地震 | 第40-42页 |
4 地下水资源研究 | 第42-48页 |
4.1 地下水类型 | 第42-43页 |
4.1.1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 | 第42-43页 |
4.1.2 基岩岩溶裂隙水 | 第43页 |
4.2 富水性研究 | 第43-45页 |
4.3 地下水动态 | 第45-48页 |
5 土壤环境质量研究 | 第48-60页 |
5.1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第48-56页 |
5.1.1 表层土壤元素全量分布特征 | 第49-51页 |
5.1.2 土壤垂向剖面特征 | 第51-55页 |
5.1.3 重金属分布特征 | 第55-56页 |
5.2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 第56-60页 |
5.2.1 评价方法 | 第56-57页 |
5.2.2 评价结果 | 第57-60页 |
6 浅层地温能研究 | 第60-69页 |
6.1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分区 | 第60-62页 |
6.1.1 影响因子的选取及权重赋值 | 第60-61页 |
6.1.2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分区 | 第61-62页 |
6.2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分区 | 第62-64页 |
6.2.1 影响因子的选取及权重赋值 | 第62-63页 |
6.2.2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宜性分区 | 第63-64页 |
6.3 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评价 | 第64-69页 |
6.3.1 储量计算 | 第64-66页 |
6.3.2 可开采量计算 | 第66-68页 |
6.3.3 评价结果综述 | 第68-69页 |
7 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 第69-126页 |
7.1 工程地质分区评价 | 第69-91页 |
7.1.1 地形地貌 | 第70-72页 |
7.1.2 岩土体特征 | 第72-89页 |
7.1.3 地下水条件 | 第89-90页 |
7.1.4 工程地质分区 | 第90-91页 |
7.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 第91-115页 |
7.2.1 发育现状 | 第91-106页 |
7.2.2 发展预测 | 第106-112页 |
7.2.3 危险性分区 | 第112-115页 |
7.3 场地稳定性分区评价 | 第115-119页 |
7.3.1 评价要素及标准 | 第115-117页 |
7.3.2 分区结果 | 第117-119页 |
7.4 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 第119-123页 |
7.4.1 评价要素及标准 | 第119-120页 |
7.4.2 适宜性分区 | 第120-123页 |
7.5 适宜性与建设规划协调性分析 | 第123-126页 |
8 结束语 | 第126-129页 |
8.1 结论 | 第126-127页 |
8.2 创新点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
附录 | 第136-137页 |
博士学习阶段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6-137页 |
个人简介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