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严寒地区步行街热舒适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第10-13页
        1.1.1 课题来源第10页
        1.1.2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3 研究目的第12页
        1.1.4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19-22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25页
        1.3.1 概念界定第22页
        1.3.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3 研究框架第23-24页
        1.3.4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2章 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案第26-41页
    2.1 人体热舒适第26-29页
        2.1.1 人体热舒适形成机制第26页
        2.1.2 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第26-29页
    2.2 街道热环境第29-31页
        2.2.1 热环境对热舒适的影响第29-30页
        2.2.2 影响街道热环境的因素第30-31页
    2.3 研究方案第31-40页
        2.3.1 研究地点的选择第31-32页
        2.3.2 热环境参数的测量第32-35页
        2.3.3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35-36页
        2.3.4 数据初步统计第36-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步行街热环境对热舒适的影响第41-66页
    3.1 冬季步行街热环境对热舒适的影响第41-50页
        3.1.1 冬季热环境与热舒适的关系第41-45页
        3.1.2 冬季步行街朝向对热舒适的影响第45-48页
        3.1.3 冬季步行街宽度对热舒适的影响第48-50页
    3.2 过渡季步行街热环境对热舒适的影响第50-54页
        3.2.1 过渡季热环境与热舒适的关系第50-52页
        3.2.2 过渡季步行街朝向对热舒适的影响第52-53页
        3.2.3 过渡季步行街宽度对热舒适的影响第53-54页
    3.3 夏季步行街热环境对热舒适的影响第54-65页
        3.3.1 夏季热环境与热舒适的关系第54-58页
        3.3.2 夏季步行街朝向对热舒适的影响第58-61页
        3.3.3 夏季步行街宽度对热舒适的影响第61-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行人热适应对热舒适的影响第66-77页
    4.1 个体差异与热舒适的关系第66-70页
        4.1.1 性别与热舒适的关系第66-67页
        4.1.2 年龄与热舒适的关系第67-68页
        4.1.3 着装与热舒适的关系第68-70页
    4.2 经验因素与热舒适的关系第70-73页
        4.2.1 本地居住时间与热舒适的关系第70-71页
        4.2.2 室外停留时间与热舒适的关系第71-73页
    4.3 适应行为与热舒适的关系第73-74页
    4.4 感知控制与热舒适的关系第74-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步行街热舒适评价模型及其改善策略第77-88页
    5.1 严寒地区步行街热舒适评价模型第77-83页
        5.1.1 冬季步行街热舒适评价模型第77-79页
        5.1.2 过渡季步行街热舒适评价模型第79-80页
        5.1.3 夏季步行街热舒适评价模型第80-83页
    5.2 严寒地区步行街热舒适改善策略第83-87页
        5.2.1 步行街朝向的选择第83-84页
        5.2.2 步行街宽度的控制第84-85页
        5.2.3 步行街资源的配置第85-86页
        5.2.4 步行街热环境优化第86-87页
    5.3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结论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4页
附录 严寒地区城市微气候主观调查问卷第94-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致密油储层裂缝精细表征及甜点评价
下一篇:基于GIS的住区尺度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以宜兴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