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2页 |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2 研究的目标、方法 | 第9页 |
2.1 研究目标 | 第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9页 |
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2页 |
第1章 检察机关介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问题 | 第12-22页 |
1.1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概念 | 第12-13页 |
1.2 检察机关介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界定 | 第13-14页 |
1.3 检察机关介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价值 | 第14-18页 |
1.3.1 检察机关介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1.3.2 检察机关介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优势 | 第16-18页 |
1.4 检察机关介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依据 | 第18-22页 |
1.4.1 法律依据 | 第18-19页 |
1.4.2 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第2章 域外检察机关介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践 | 第22-26页 |
2.1 域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 | 第22-24页 |
2.1.1 美国的检察总长制度 | 第22页 |
2.1.2 英国的检察长起诉制度 | 第22-23页 |
2.1.3 德国的环境团体诉讼 | 第23页 |
2.1.4 俄罗斯的检察干预制度 | 第23-24页 |
2.2 域外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特点 | 第24页 |
2.2.1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范围较广 | 第24页 |
2.2.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实现方式较多 | 第24页 |
2.3 域外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启示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检察机关介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现状分析 | 第26-32页 |
3.1 我国检察机关介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 | 第26-28页 |
3.2 检察机关介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模式述评 | 第28-29页 |
3.2.1 作为原告直接起诉 | 第28页 |
3.2.2 作为“支持起诉人”参与公益诉讼 | 第28-29页 |
3.2.3 通过督促起诉提起公益诉讼 | 第29页 |
3.2.4 采取“事后监督”的方式进行抗诉 | 第29页 |
3.3 检察机关介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在的困境 | 第29-32页 |
3.3.1 职能定位把握不准 | 第29-30页 |
3.3.2 诉讼目的不清 | 第30页 |
3.3.3 司法衔接不畅 | 第30-31页 |
3.3.4 损害范围难以限定 | 第31页 |
3.3.5 启动公益诉讼的标准不明,易造成选择性司法 | 第31页 |
3.3.6 公益诉讼公信力降低 | 第31-32页 |
第4章 检察机关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优化 | 第32-38页 |
4.1 我国检察机关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界定 | 第32页 |
4.2 检察机关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设计 | 第32-34页 |
4.2.1 设置必要的前置程序 | 第33页 |
4.2.2 建立案件评估筛选机制 | 第33页 |
4.2.3 严格审查起诉程序 | 第33页 |
4.2.4 限制适用调解、和解程序 | 第33-34页 |
4.2.5 合理划分举证责任 | 第34页 |
4.2.6 规范处置损害赔偿金 | 第34页 |
4.3 检察机关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配套制度设计 | 第34-38页 |
4.3.1 明确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 第35页 |
4.3.2 限定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围 | 第35页 |
4.3.3 赋予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查权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