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10-11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0-11页 |
二、理论分析法 | 第11页 |
三、数学建模法 | 第11页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 第15-17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县域经济及其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县域经济产业协同理论 | 第18-22页 |
一、区域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二、产业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三、产业协同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红河州县域经济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22-33页 |
第一节 红河州县域经济发展历程 | 第22-25页 |
一、1978-1993 年缓慢发展阶段 | 第22-23页 |
二、1993-2003 年大体持平阶段 | 第23页 |
三、2003-2008 年赶超阶段 | 第23-24页 |
四、2008-2014 年较缓慢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红河州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 | 第25-27页 |
一、三次产业演变历程 | 第25-26页 |
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 第27-33页 |
一、旅游业主导模式 | 第27-29页 |
二、农业主导模式 | 第29-30页 |
三、工业主导模式 | 第30-33页 |
第四章 红河州县域经济产业协同环境分析 | 第33-39页 |
第一节 宏观背景分析 | 第33-34页 |
一、国际环境条件 | 第33页 |
二、国内环境条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县域经济产业协同的优势 | 第34-36页 |
一、资源优势 | 第34-35页 |
二、区位优势 | 第35页 |
三、政策优势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制约产业协同的因素分析 | 第36-39页 |
一、过度资源开发制约着产业协同带动 | 第36页 |
二、人力资本素质制约着产业协同带动 | 第36-37页 |
三、投资比失衡影响产业协同 | 第37页 |
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产业协同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红河州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实证分析 | 第39-52页 |
第一节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产业协同分析 | 第39-43页 |
一、建立模型 | 第39-40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40页 |
三、实证分析 | 第40-43页 |
第二节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产业协同分析 | 第43-47页 |
一、基本原理 | 第43页 |
二、建立模型 | 第43-44页 |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第三节 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竞争力综合评价 | 第47-52页 |
一、选取指标 | 第47-48页 |
二、分析原理及步骤 | 第48-51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第六章 促进红河州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措施建议 | 第52-56页 |
第一节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增强产业协同动力 | 第52页 |
一、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力度 | 第52页 |
二、着力调整投资结构,逐步提升产业投资的比重 | 第52页 |
第二节 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快产业协同步伐 | 第52-54页 |
一、突出地方特色,培育农业主导产业 | 第53页 |
二、以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强园区建设 | 第53页 |
三、扎实抓好旅游产业开发,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健全产业发展机制,强化产业协同发展 | 第54页 |
一、建立健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体制 | 第54页 |
二、创新新型工业化发展体制 | 第54页 |
三、健全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 | 第54页 |
第四节 提升产业投资比重,优化产业协同水平 | 第54-55页 |
一、提升轻工业投资比重 | 第54-55页 |
二、提升服务业、旅游业投资比重 | 第55页 |
第五节 培育县域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协同效率 | 第55-56页 |
一、立足优势产业,打造九大“红系”品牌 | 第55页 |
二、延伸产业加工链,加强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水平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