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诗”与“居” | 第11-51页 |
第一节 “诗意栖居” | 第11-24页 |
一、栖居与存在 | 第14-17页 |
(一) 何谓“栖居” | 第14页 |
(二) 栖居即存在 | 第14-15页 |
(三) 栖居的困境 | 第15-16页 |
(四) 栖居的方式 | 第16-17页 |
二、诗意:人用神性度量自身 | 第17-22页 |
(一) 诗意与非诗意 | 第17-19页 |
(二) 诗:真正的思之语言 | 第19-20页 |
(三) 作诗是人诗意栖居的基本能力 | 第20-22页 |
三、建筑——人与自然对话的结晶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徽州山水与“诗性环境” | 第24-51页 |
一、古人关于栖居的诗化理想 | 第24-28页 |
(一) 诗化哲学 | 第24-25页 |
(二) 拷问“居” | 第25-27页 |
(三) 中国古建筑的诗化 | 第27-28页 |
二、徽州山水审美文化 | 第28-51页 |
(一) 山:自足的诗性精神 | 第30-41页 |
(二) 水:不同的生命节奏 | 第41-50页 |
(三) 山水与园林 | 第50-51页 |
第二章 宏村的审美意蕴结构 | 第51-64页 |
第一节 宏村“诗意栖居”下的时空意蕴 | 第51-58页 |
一、存在美:处在时间性空间中的宏村 | 第51-55页 |
(一) 宏村与自然相“合宜”的原型时间性空间关系 | 第51-53页 |
(二) 古民居“宜兴”、“宜善”的情感时间性空间气场 | 第53-55页 |
二、历史美:蕴含“空间性时间”的宏村 | 第55-56页 |
(一) 使人“视觉震惊”的宏村历史遗迹 | 第55页 |
(二) 沉默的宏村历史:“空间性时间”场景的神性光晕 | 第55-56页 |
三、情感与象征:“祭祀仪式”的时空延续 | 第56-58页 |
(一) 节庆活动中的自由感 | 第56-57页 |
(二) 祭祀仪式时的共同归属感 | 第57-58页 |
第二节 诗与思:宏村的审美矩形结构 | 第58-64页 |
一、古村审美的原型蕴涵 | 第58-60页 |
二、对生:原型符号的组合升华 | 第60-64页 |
(一) “真、善竞生”生发象征美 | 第60-62页 |
(二) “益、善共生”生发情感美 | 第62页 |
(三) “真、宜共生”生发存在美 | 第62-63页 |
(四) “宜、益竞生”生发历史美 | 第63-64页 |
第三章 徽州宏村“诗意栖居”的表征:依水而居 | 第64-81页 |
第一节 宏村先民与水的温情相依 | 第64-69页 |
一、择水而居的历史记忆 | 第65-67页 |
二、宏村古水系:神牛静卧 | 第67-69页 |
第二节 “藏风得水”的实用观与“仁山智水”的审美观 | 第69-81页 |
一、风水堪舆影响下的“藏风得水” | 第69-70页 |
二、承志堂天井:“四水归堂” | 第70-77页 |
(一) 徽居天井 | 第70-73页 |
(二) “四水归堂” | 第73-74页 |
(三) “仰观俯察”坐堂观天的共享性 | 第74-75页 |
(四) “曲水流觞”穿堂而过的流动性 | 第75-76页 |
(五) “通透”虚实相生的结构性 | 第76-77页 |
三、“仁山智水”的审美观与徽派园林的精神意蕴 | 第77-78页 |
四、南湖水口园林:虽为人做,宛若天成 | 第78-81页 |
余论:“诗意栖居”的感官化:宏村人审美生存的当代倾向 | 第81-88页 |
第一节 “重占有”意识的侵入 | 第81-84页 |
一、物的占有造成感官化体验 | 第81-82页 |
二、“时间性消逝”与集体失忆 | 第82页 |
三、诗与思的背离、合一 | 第82-84页 |
第二节 重返“诗意栖居”:反异化 | 第84-86页 |
一、村落外部的“生态间隔” | 第85-86页 |
二、村落内部的心灵审美体验 | 第86页 |
(一) 宏村审美生存的“循环”模式 | 第86页 |
(二) 宏村的“微理性”设计 | 第86页 |
第三节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附录一: 有关宏村的历史资料原文 | 第96-99页 |
附录二: 徽州古村落诗歌 | 第99-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