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EMD的初至拾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第2章 常规初至拾取方法 | 第12-18页 |
2.1 能量比值法 | 第13-14页 |
2.2 相关法 | 第14页 |
2.3 神经网络法 | 第14-16页 |
2.4 边缘检测法 | 第16-17页 |
2.5 小结 | 第17-18页 |
第3章 信号时频分析方法 | 第18-29页 |
3.1 短时傅里叶变换 | 第18-19页 |
3.2 双线性Wigner-Ville分步 | 第19-20页 |
3.3 小波分析方法 | 第20-23页 |
3.4 经验模态分解(EMD) | 第23-25页 |
3.4.1 本征模态函数(IMF) | 第23页 |
3.4.2 具体分解过程 | 第23-24页 |
3.4.3 有关EMD的性质 | 第24-25页 |
3.5 总体经验模式分解(EEMD)的引入 | 第25-27页 |
3.6 小结 | 第27-29页 |
第4章 阈值去噪处理 | 第29-39页 |
4.1 阈值函数 | 第29-33页 |
4.1.1 硬阈值函数 | 第29-30页 |
4.1.2 软阈值函数 | 第30页 |
4.1.3 软硬阈值函数的局限性 | 第30页 |
4.1.4 改进型软阈值函数 | 第30-31页 |
4.1.5 半软阈值函数 | 第31页 |
4.1.6 软、硬阈值折中函数 | 第31-32页 |
4.1.7 指数型阈值函数 | 第32-33页 |
4.2 阈值的选择 | 第33-34页 |
4.2.1 全局阈值 | 第33页 |
4.2.2 极小极大阈值 | 第33页 |
4.2.3 理想型SUREShrink阈值 | 第33-34页 |
4.2.4 局部阈值 | 第34页 |
4.3 改进的阈值去噪 | 第34-36页 |
4.3.1 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4.3.2 模型测试 | 第35-36页 |
4.4 小结 | 第36-39页 |
第5章 基于EEMD的初至拾取 | 第39-50页 |
5.1 基于EEMD的拾取原理 | 第39-41页 |
5.1.1 基本思路 | 第39页 |
5.1.2 实现方法 | 第39-41页 |
5.2 模型测试 | 第41-49页 |
5.2.1 模拟地震衰减信号 | 第41-44页 |
5.2.2 进行EEMD分解 | 第44-46页 |
5.2.3 阈值去噪处理 | 第46-47页 |
5.2.4 重构信号 | 第47-48页 |
5.2.5 初至拾取 | 第48-49页 |
5.3 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初至拾取流程的自动化 | 第50-56页 |
6.1 定量确定层数 | 第50-51页 |
6.1.1 信号自相关 | 第50-51页 |
6.1.2 子波的比较 | 第51页 |
6.1.3 层数的定量确定 | 第51页 |
6.2 自适应拾取流程图 | 第51-52页 |
6.3 模型验证 | 第52-55页 |
6.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7章 实际资料效果分析对比 | 第56-62页 |
7.1 实际VSP资料的初至拾取 | 第56-59页 |
7.2 实际强噪单炮记录 | 第59-61页 |
7.3 小结 | 第61-62页 |
第8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