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发展 | 第8-9页 |
1.2 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机理 | 第9-11页 |
1.2.1 基态吸收/激发态吸收 | 第9页 |
1.2.2 能量传递 | 第9-10页 |
1.2.3 光子雪崩 | 第10-11页 |
1.3 增强稀土上转换发光的方法 | 第11-13页 |
1.3.1 核壳结构 | 第12页 |
1.3.2 金属离子掺杂 | 第12-13页 |
1.3.3 表面等离子激元 | 第13页 |
1.4 稀土上转换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3-14页 |
1.5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应用 | 第14-16页 |
1.6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6.1 选题依据 | 第16-1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材料制备及表征方法 | 第18-28页 |
2.1 纳米晶生长动力学 | 第18-20页 |
2.2 薄膜的制备方法概述 | 第20-22页 |
2.2.1 真空蒸发原理 | 第20-21页 |
2.2.2 磁控溅射原理 | 第21-22页 |
2.2.3 管式电阻炉 | 第22页 |
2.3 测试表征方法 | 第22-27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法 | 第22-23页 |
2.3.2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3.4 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 第25页 |
2.3.5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2.3.6 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Na~+和Al~(3+)掺杂KLaF_4:Er~(3+)/Yb~(3+)纳米晶的研究 | 第28-44页 |
3.1 水热法制备掺杂KLaF_4纳米晶的工艺 | 第28-30页 |
3.1.1 实验试剂及实验过程 | 第28-29页 |
3.1.2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3.2 Na~+掺杂KLaF_4:Er~(3+)/Yb~(3+)纳米晶的性能研究 | 第30-37页 |
3.2.1 Na~+掺杂KLaF_4:Er~(3+)/Yb~(3+)纳米晶物相分析 | 第30-31页 |
3.2.2 Na~+掺杂KLaF_4:Er~(3+)/Yb~(3+)纳米晶形貌分析 | 第31-32页 |
3.2.3 Na~+掺杂KLaF_4:Er~(3+)/Yb~(3+)纳米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3.2.4 Na~+掺杂KLaF_4:Er~(3+)/Yb~(3+)纳米晶上转换性能分析 | 第33-37页 |
3.3 Al~(3+)掺杂KLaF_4:Er~(3+)/Yb~(3+)纳米晶的性能研究 | 第37-43页 |
3.3.1 Al~(3+)掺杂KLaF_4:Er~(3+)/Yb~(3+)纳米晶物相分析 | 第37-38页 |
3.3.2 Al~(3+)掺杂KLaF_4:Er~(3+)/Yb~(3+)纳米晶形貌分析 | 第38-39页 |
3.3.3 Al~(3+)掺杂KLaF_4:Er~(3+)/Yb~(3+)纳米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40页 |
3.3.4 Al~(3+)掺杂KLaF_4:Er~(3+)/Yb~(3+)纳米晶上转换性能分析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等离子增强结构发光性能的研究 | 第44-58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薄膜制备 | 第44-47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4.3.1 银/氧化锌/上转换薄膜复合结构荧光性能分析 | 第47-52页 |
4.3.2 金/氧化锌/上转换薄膜复合结构荧光性能分析 | 第52-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结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