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诗味说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3页 |
1.明前诗味说 | 第9-17页 |
2.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第17-21页 |
3.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明代诗味说 | 第23-39页 |
1.复古派:谢榛“全味”说 | 第23-29页 |
1.1 养气,真性情 | 第24-25页 |
1.2 重构思 | 第25-29页 |
2.公安派:三袁“趣味”说 | 第29-33页 |
2.1 淡 | 第31-32页 |
2.2 趣 | 第32-33页 |
3.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淡味”说 | 第33-39页 |
3.1 灵与厚 | 第34-36页 |
3.2 幽情单绪 | 第36-39页 |
第二章 清代诗味说 | 第39-54页 |
1.王世祯“神韵”说 | 第39-43页 |
1.1 清远、冲淡 | 第39-41页 |
1.2 含蓄 | 第41-43页 |
2.沈德潜“格调”说 | 第43-48页 |
2.1 “格调”说与明七子“格调”说、“神韵”说 | 第43-46页 |
2.2 “格调”说 | 第46-48页 |
3.袁枚“性灵”说 | 第48-54页 |
3.1 真性情 | 第48-50页 |
3.2 “性灵”与“神韵” | 第50-54页 |
第三章 “意境”与明清诗味说 | 第54-70页 |
1.意境 | 第54-57页 |
2.“意境”与明代诗味说 | 第57-61页 |
3.“意境”与清代诗味说 | 第61-70页 |
3.1 现量 | 第64-65页 |
3.2 势 | 第65-70页 |
第四章 诗味说对当代诗学美学的启示意义 | 第70-87页 |
1.诗味说与接受美学的对话 | 第70-82页 |
1.1 读者 | 第72-74页 |
1.1.1 “玩味” | 第72-73页 |
1.1.2 “识味” | 第73-74页 |
1.2 作者 | 第74-77页 |
1.2.1 “性情”致味 | 第74-76页 |
1.2.2 “构思”致味 | 第76-77页 |
1.3 文本 | 第77-82页 |
1.3.1 文本含蓄“有味” | 第77-78页 |
1.3.2 诗歌要素“生味” | 第78-82页 |
2.诗味说对当代文艺批评的启示意义 | 第82-87页 |
2.1 诗味论与当代文艺批评之比较 | 第83-84页 |
2.2 诗味论对当代文艺批评理论的启示意义 | 第84-87页 |
2.2.1 坚持“味外之味”的诗歌批评标准 | 第84-86页 |
2.2.2 坚持以“读者”为主 | 第86-87页 |
结语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