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北油水过渡带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微观剩余油特征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5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工区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0.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2.2 工区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0.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页 |
0.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工区概况 | 第15-19页 |
1.1 工区位置及特征 | 第15页 |
1.2 开发情况 | 第15-19页 |
第二章 储层沉积微相与非均质性研究 | 第19-33页 |
2.1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19-24页 |
2.1.1 三角洲平原亚相 | 第19-21页 |
2.1.2 三角洲内前缘亚相 | 第21-23页 |
2.1.3 三角洲外前缘亚相 | 第23页 |
2.1.4 前三角洲亚相 | 第23-24页 |
2.2 北 260更丙271井单井相分析 | 第24-25页 |
2.3 北 260更丙271井非均质性研究 | 第25-30页 |
2.3.1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5-26页 |
2.3.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26-30页 |
2.4 实验设计及样品优选 | 第30-33页 |
2.4.1 实验对象及目的 | 第30-31页 |
2.4.2 实验内容及选样原则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储层分类 | 第33-38页 |
3.1 基于压汞实验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整体评价 | 第33页 |
3.2 储层分类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3-38页 |
3.2.1 I类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4-35页 |
3.2.2 Ⅱ类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5页 |
3.2.3 Ⅲ类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5-36页 |
3.2.4 Ⅳ类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6-37页 |
3.2.5 V类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储层微观剩余油类型及特征 | 第38-51页 |
4.1 荧光薄片分析原理及原油标定 | 第38-39页 |
4.1.1 荧光薄片分析原理 | 第38页 |
4.1.2 原油标定 | 第38-39页 |
4.2 微观剩余油分类标准及类型 | 第39-43页 |
4.3 微观剩余油饱和度的测定 | 第43-44页 |
4.4 微观剩余油特征 | 第44-51页 |
4.4.1 不同油层砂体微观剩余油特征 | 第44-48页 |
4.4.2 不同储层类型微观剩余油特征 | 第48-51页 |
第五章 储层微观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应用 | 第51-58页 |
5.1 储层微观剩余油主控因素分析 | 第51-54页 |
5.2 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应用 | 第54-58页 |
5.2.1 大型河道内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应用 | 第54-55页 |
5.2.2 窄小河道内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应用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附图 1 | 第59-60页 |
附表 1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