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31页 |
1 哺乳母猪采食量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1.1 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 对泌乳的影响 | 第16页 |
1.3 对生长的影响 | 第16页 |
2 风味剂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 第16-22页 |
2.1 提高饲粮适口性,促进食欲,提高采食量 | 第16-17页 |
2.2 缓解动物应激,保持采食量 | 第17页 |
2.3 印迹训练 | 第17-22页 |
2.3.1 印迹训练的作用机理 | 第17-22页 |
3 饲粮风味剂对母猪采食量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3.1 饲粮风味剂的分类 | 第22页 |
3.1.1 鲜味剂 | 第22页 |
3.1.2 香味剂 | 第22页 |
3.1.3 甜味剂 | 第22页 |
3.2 哺乳母猪采食的调控系统 | 第22-23页 |
3.3 风味剂调控采食量的作用机理 | 第23-29页 |
3.3.1 猪的嗅觉生理 | 第23-24页 |
3.3.2 猪的味觉生理 | 第24-27页 |
3.3.3 胃肠道调节 | 第27-28页 |
3.3.4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 | 第28-29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4.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9页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鲜味剂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养分消化率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31-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1.1.1 试验动物与饲粮 | 第31页 |
1.1.2 试剂 | 第31页 |
1.1.3 试验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2-36页 |
1.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第32-33页 |
1.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3-34页 |
1.2.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第34-36页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2.1 饲粮中添加FE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2.2 饲粮中添加FE对哺乳母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 饲粮中添加鲜味剂对哺乳母猪采食量相关肠肽指标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 饲粮中添加鲜味剂对哺乳母猪乳中ghrelin的影响 | 第40页 |
2.5 饲粮中添加FE对哺乳母猪乳成分的影响 | 第40-41页 |
2.6 饲粮中添加FE对哺乳母猪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2.7 饲粮中添加FE对哺乳母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42页 |
3 讨论 | 第42-46页 |
3.1 饲粮中添加FE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 饲粮中添加FE与哺乳母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 | 第43-44页 |
3.3 饲粮中添加FE对哺乳母猪采食量相关肠肽指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 饲粮中添加FE与哺乳母猪乳中胃饥饿素Ghrelin的关系 | 第45页 |
3.5 饲粮中添加FE与哺乳母猪乳成分的关系 | 第45页 |
3.6 饲粮中添加FE与哺乳母猪养分消化率的关系 | 第45-46页 |
3.7 饲粮中添加FE与哺乳母猪粪便微生物菌群的关系 | 第46页 |
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鲜味剂的偏食性评价 | 第48-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1.1.1 试验动物与饲粮 | 第4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8-50页 |
1.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第48-50页 |
1.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50页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2.1 后备母猪对不同浓度鲜味剂的偏食性 | 第50-51页 |
2.2 后备母猪对不同浓度鲜味剂的偏食指数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3.1 后备母猪对不同浓度鲜味剂的偏食性 | 第51-52页 |
3.2 后备母猪对不同浓度鲜味剂的偏食指数 | 第52页 |
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