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根肿菌及根肿病的概述 | 第11-13页 |
1.1.1 根肿菌分类地位及生活史 | 第11-12页 |
1.1.2 根肿菌发病条件及生活史 | 第12-13页 |
1.1.3 根肿菌的生理小种 | 第13页 |
1.2 大白菜抗根肿病遗传规律及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大白菜抗根肿病遗传规律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植物防卫反应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1 植物-病原物互作的防卫反应中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2 大白菜-根肿病互作的防卫反应相关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双向电泳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1 生物胁迫 | 第18-19页 |
1.4.2 非生物胁迫 | 第19页 |
1.4.3 蛋白质组学在抗病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1 材料 | 第21页 |
2.1.1 试材 | 第21页 |
2.1.2 根肿菌来源 | 第21页 |
2.2 方法 | 第21-25页 |
2.2.1 配制根肿菌休眠孢子悬浮液的方法 | 第21页 |
2.2.2 水培苗的获得 | 第21-22页 |
2.2.3 接菌与观察 | 第22页 |
2.2.4 取样与制备蛋白质样品 | 第22-23页 |
2.2.5 双向电泳(2-DE) | 第23-24页 |
2.2.6 质谱鉴定 | 第24页 |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1页 |
3.1 侵染初期的确定 | 第25页 |
3.2 上样量对2-DE图谱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 大白菜侵染初期根系最佳用量的优化 | 第26-27页 |
3.4 分析2-DE图谱及差异蛋白点 | 第27-29页 |
3.5 质谱鉴定 | 第29-30页 |
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32页 |
3.6.1 Gene Ontology(GO)分析 | 第30-32页 |
3.6.2 KEGG分析 | 第32页 |
3.7 几个防卫基因的功能预测 | 第32-41页 |
3.7.1 差异点3414的功能预测 | 第32-34页 |
3.7.2 差异点3038的功能预测 | 第34-35页 |
3.7.3 差异点2358的功能预测 | 第35-37页 |
3.7.4 差异点4043的功能预测 | 第37-39页 |
3.7.5 差异点3129的功能预测 | 第39-41页 |
4 讨论 | 第41-45页 |
4.1 水培接菌及侵染初期的确定 | 第41-42页 |
4.2 根肿菌与防卫信号传导途径 | 第42-45页 |
4.2.1 水杨酸介导的防卫反应相关蛋白分析 | 第42-43页 |
4.2.2 茉莉酸和乙烯介导的防卫反应相关蛋白分析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