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学、针灸疗法论文

隔药灸神阙穴对痛经模型大鼠的尿液代谢组学影响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1-12页
1 痛经模型大鼠的建立第12-16页
    1.1 实验材料第12-13页
        1.1.1 实验动物第12页
        1.1.2 实验动物饲料第12页
        1.1.3 造模环境第12页
        1.1.4 主要药物和实验试剂第12页
        1.1.5 主要仪器设备第12-13页
    1.2 实验方法第13-15页
        1.2.1 实验分组第13页
        1.2.2 造模方法第13-14页
        1.2.3 实验动物的干预治疗方法第14页
        1.2.4 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第14页
        1.2.5 尿液标本采集第14-15页
    1.3 各组大鼠行为学的改变第15-16页
    1.4 痛经模型大鼠造模成功评价第16页
2 代谢组学研究第16-19页
    2.1 仪器及试剂第16页
        2.1.1 所用主要试剂第16页
        2.1.2 所用主要仪器平台第16页
    2.2 实验方法第16-19页
        2.2.0 样本信息第16页
        2.2.1 代谢物萃取第16-17页
        2.2.2 代谢物衍生化第17页
        2.2.3 GC-TOF-MS分析第17-18页
        2.2.4 数据信息与分析内容第18-19页
3 实验数据分析第19-28页
    3.1 主成分(PCA)分析第19-22页
    3.2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第22-25页
    3.3 差异性代谢物的筛选与鉴定第25-28页
        3.3.1 灌胃组与模型组中有重要贡献的差异性代谢物第25-26页
        3.3.2 隔药灸组与模型组中有重要贡献的差异性代谢物第26-28页
4 分析讨论第28-55页
    4.1 祖国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第28-35页
        4.1.1 痛经的起源第28页
        4.1.2 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和治疗的发展第28-30页
        4.1.3 原发性痛经理论和临床的完善第30-31页
        4.1.4 古代文献中对痛经的辨证分型第31-32页
        4.1.5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第32-35页
    4.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第35-39页
        4.2.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第35-36页
        4.2.2 原发性痛经的分子水平研究第36-38页
        4.2.3 原发性痛经的现代医学治疗第38-39页
    4.3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第39-42页
        4.3.1 代谢组学概述第39-40页
        4.3.2 代谢组学与针灸的联系第40-42页
    4.4 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理论探讨第42-46页
        4.4.1 药物作用第42-43页
        4.4.2 神阙穴的作用第43-45页
        4.4.3 艾灸作用第45-46页
        4.4.4 药物、穴位、艾灸三者的综合作用第46页
    4.5 复方益母草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理论探讨第46-47页
        4.5.1 药物作用第46-47页
    4.6 实验结果分析及探讨第47-55页
        4.6.1 灌胃组治疗后的代谢物质及其代谢途径第47-51页
        4.6.2 隔药灸组治疗后的代谢物质及其代谢途径第51-53页
        4.6.3 复方益母草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机制探讨第53-54页
        4.6.4 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机制探讨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综述第60-68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69页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原络配穴法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2型糖尿病痰湿体质患者的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