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家治理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中央苏区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国家治理基本理论 | 第15-21页 |
2.1 国家治理的基本内涵 | 第15-16页 |
2.2 国家治理的本质 | 第16-17页 |
2.3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 第17-18页 |
2.4 现代国家治理与中央苏区时期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 | 第18-19页 |
2.5 国家治理的目标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中央苏区国家治理历史背景与实践困境 | 第21-31页 |
3.1 中央苏区国家治理的历史背景 | 第21-24页 |
3.1.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 第21页 |
3.1.2 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 第21-22页 |
3.1.3 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 第22-23页 |
3.1.4 中央苏区时期国家治理的历史发展阶段 | 第23-24页 |
3.2 中央苏区时期国家治理的现实困境 | 第24-31页 |
3.2.1 政权基础薄弱 | 第24-26页 |
3.2.2 经济条件落后 | 第26-28页 |
3.2.3 意识形态复杂 | 第28-29页 |
3.2.4 地域偏僻不便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中央苏区国家治理的实践路径 | 第31-54页 |
4.1 中央苏区的政治治理 | 第31-33页 |
4.1.1 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 | 第31-32页 |
4.1.2 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 | 第32-33页 |
4.2 中央苏区的经济治理 | 第33-41页 |
4.2.1 土地革命是经济治理的首要任务 | 第33-36页 |
4.2.2 中央苏区的农、工、商业政策 | 第36-41页 |
4.3 中央苏区的文化治理 | 第41-44页 |
4.3.1 中央苏区文化工作理论的建设 | 第41-42页 |
4.3.2 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宣传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 第42-43页 |
4.3.3 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工作的展开 | 第43-44页 |
4.4 中央苏区的社会治理 | 第44-49页 |
4.4.1 扫除“四害”,重建秩序 | 第45页 |
4.4.2 破除封建陋习 | 第45-46页 |
4.4.3 转化宗族与流民 | 第46-48页 |
4.4.4 社会保障与卫生保障 | 第48-49页 |
4.5 中央苏区对党与军队的治理 | 第49-54页 |
4.5.1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治理 | 第49-52页 |
4.5.2 中央苏区对军队的治理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中央苏区国家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第54-60页 |
5.1 中央苏区国家治理的经验 | 第54-57页 |
5.1.1 一个组织成功的党是中央苏区国家治理成功的保障 | 第54-56页 |
5.1.2 中央苏区时期全能治理的教训 | 第56-57页 |
5.2 中央苏区国家治理的启示 | 第57-59页 |
5.2.1 提防全能治理危机 | 第57-58页 |
5.2.2 中央苏区国家治理是我国当代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源头 | 第58页 |
5.2.3 中央苏区国家治理为我国当代国家治理理论来源提供三大自信 | 第58-59页 |
5.3 结论:国家治理理论必须要与中国现实国情相适应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