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生物学论文

具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海洋真菌的筛选与群体感应抑制因子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3页
0 前言第13-34页
   ·细菌耐药性与新型抗菌药物研究的必要性第13-14页
   ·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第14-17页
     ·革兰氏阴性菌中由AHL介导的LuxI-LuxR型群体感应系统第15-16页
     ·革兰氏阳性菌中由寡肽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第16-17页
     ·细菌中感知种间信息的群体感应系统第17页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现状第17-23页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理第17-20页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第20-23页
   ·干扰群体感应——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新靶点第23-30页
     ·铜绿假单胞菌中的群体感应系统第23-24页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研究现状第24-30页
   ·海洋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概况第30-31页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筛选第31-32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32-34页
1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抑制因子筛选模型的构建第34-52页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第34-36页
   ·实验方法第36-46页
     ·构建铜绿假单胞菌las系统群体感应抑制剂筛选模型第36-42页
     ·筛选模型PAO1(pZ-1)和PAO-MW1(pZ-1)平板筛选效果的比较第42页
     ·构建铜绿假单胞菌rhl系统群体感应抑制因子筛选模型第42-45页
     ·筛选模型PAO1(pZ-2)和PAO-MW1(pZ-2)平板筛选效果的比较第45-46页
   ·实验结果第46-50页
     ·质粒pZ-1的构建及鉴定第46-47页
     ·筛选模型PAO1(pZ-1)和PAO-MW1(pZ-1)平板筛选效果的比较第47-48页
     ·质粒pZ-2的构建及鉴定第48-49页
     ·筛选模型PAO1(pZ-2)和PAO-MW1(pZ-2)平板筛选效果的比较第49-50页
   ·讨论第50-51页
   ·小结第51-52页
2 具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海洋真菌的分离筛选、种属鉴定及发酵生产第52-65页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第52-53页
   ·实验方法第53-58页
     ·具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海洋真菌的筛选第53-54页
       ·海洋真菌的分离与培养第53-54页
       ·海洋真菌的发酵培养和提取物的制备第54页
       ·真菌提取物的活性筛选第54页
       ·活性真菌QJ012提取物对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长的影响第54页
     ·利用ITS序列分析法和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对真菌QJ012进行种属鉴定第54-57页
       ·ITS序列分析法第54-56页
       ·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第56-57页
     ·活性真菌QJ012的发酵生产第57-58页
       ·发酵培养基选择试验第57页
       ·溶剂萃取试验第57页
       ·生产发酵第57-58页
       ·发酵提取物的制备第58页
       ·发酵提取物的活性测定及成分分析第58页
   ·实验结果第58-63页
     ·具有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海洋真菌的筛选第58-60页
       ·海洋真菌的分离第58-59页
       ·真菌提取物的活性筛选第59页
       ·活性真菌QJ012提取物对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长的影响第59-60页
     ·利用ITS序列分析法和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对真菌QJ012进行种属鉴定第60-62页
       ·菌株QJ012的ITS序列测定第60-61页
       ·活性真菌QJ012系统发育学分析第61-62页
       ·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结果第62页
     ·活性真菌QJ012发酵生产研究第62-63页
       ·培养基选择试验第62-63页
       ·溶剂萃取实验结果第63页
       ·发酵提取物的活性测定及成分分析第63页
   ·讨论第63-64页
   ·小结第64-65页
3 QJ012发酵物中群体感应抑制因子的分离、鉴定与活性评价第65-85页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第65-67页
   ·实验方法第67-73页
     ·真菌QJ012发酵物中群体感应抑制因子的分离纯化第67-69页
       ·发酵物总浸膏溶解性实验第67页
       ·TLC分离条件摸索第67页
       ·发酵物总浸膏成分的活性追踪分离第67-69页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69-70页
       ·质谱(MS)分析第69页
       ·核磁共振(NMR)分析第69页
       ·比旋度测定第69-70页
     ·群体感应抑制因子的活性评价第70-73页
       ·不同浓度的式(Ⅰ)化合物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第70页
       ·不同浓度的式(Ⅰ)化合物对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长的影响第70页
       ·式(Ⅰ)化合物在转录水平对PAO1受QS调控的相关毒力基因的影响第70-72页
       ·式(Ⅰ)化合物对PAO1弹性蛋白酶产量的影响第72页
       ·式(Ⅰ)化合物对PAO1绿脓菌素产量的影响第72-73页
       ·式(Ⅰ)化合物对PAO1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第73页
   ·实验结果第73-84页
     ·真菌QJ012发酵物中群体感应抑制因子的分离纯化第73-76页
       ·发酵物总浸膏溶解性实验第73页
       ·TLC分离条件摸索第73-74页
       ·发酵物总浸膏成分的活性追踪分离第74-76页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76-80页
     ·群体感应抑制因子的活性评价第80-84页
       ·不同浓度的式(Ⅰ)化合物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第80页
       ·不同浓度的式(Ⅰ)化合物对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长的影响第80-81页
       ·式(Ⅰ)化合物在转录水平对PAO1受QS调控的相关毒力基因的影响第81-82页
       ·式(Ⅰ)化合物对PAO1弹性蛋白酶产量的影响第82-83页
       ·式(Ⅰ)化合物对PAO1绿脓菌素产量的影响第83页
       ·式(Ⅰ)化合物对PAO1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第83-84页
   ·讨论第84页
   ·小结第84-85页
4 总结与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2页
致谢第92-93页
个人简介第93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检测及促生长作用研究
下一篇:蒽环鼠李糖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筛选和初步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