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研究--以北京市G基金会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4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3-16页 |
| 1.4.1 选取研究对象的可行性 | 第13-14页 |
| 1.4.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14页 |
| 1.4.3 研究对象的项目介绍 | 第14-16页 |
| 2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 2.1 基金会概念界定、分类及功能 | 第16-19页 |
| 2.1.1 基金会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2.1.2 基金会的分类 | 第17-18页 |
| 2.1.3 基金会的功能 | 第18-19页 |
| 2.2 基金会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 2.2.1 促进社会公平视角 | 第19-20页 |
| 2.2.2 社会责任视角 | 第20页 |
| 2.2.3 第三部门视角 | 第20-21页 |
| 2.3 我国基金会发展的成绩 | 第21-22页 |
| 3 G基金会发展面临的困境 | 第22-26页 |
| 3.1 合法性困境 | 第22页 |
| 3.2 人力资源困境 | 第22-23页 |
| 3.3 资金困境 | 第23-24页 |
| 3.4 内部治理困境 | 第24-26页 |
| 4 G基金会应对困境的方式及策略 | 第26-40页 |
| 4.1 合法性获得的曲线路径 | 第26-28页 |
| 4.1.1 G香港的注册、成立 | 第26-27页 |
| 4.1.2 内地社会合法性的获得 | 第27页 |
| 4.1.3 内地政治合法性的获得 | 第27-28页 |
| 4.2 人力资源的发展、维护及补充 | 第28-32页 |
| 4.2.1 人力资源的概况 | 第29页 |
| 4.2.2 人力资源的维护与发展 | 第29-30页 |
| 4.2.3 人力资源的补充 | 第30-32页 |
| 4.3 筹资策略的革新 | 第32-35页 |
| 4.3.1 筹资的基础 | 第32-33页 |
| 4.3.2 筹资策略及方式 | 第33-34页 |
| 4.3.3 资金的严格管理 | 第34页 |
| 4.3.4 资金的增值、保值 | 第34-35页 |
| 4.4 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 第35-40页 |
| 4.4.1 理事会运行机制 | 第35-37页 |
| 4.4.2 秘书处运行制度 | 第37-40页 |
| 5 总结与讨论 | 第40-43页 |
| 5.1 总结 | 第40-41页 |
| 5.2 展望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