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吉州区为例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6-18页
        1.3.1 研究方法第16页
        1.3.2 创新的地方第16-17页
        1.3.3 存在的不足第17-18页
2 大学生村官发展的几个阶段、产生的原因以及角色的定位第18-25页
    2.1 大学生村官发展的几个阶段第18-19页
        2.1.1 萌芽阶段(1995—1999年)第18页
        2.1.2 探索阶段(2000—2007年)第18-19页
        2.1.3 从2008年到现在的全面发展时期第19页
    2.2 大学生村官招录体制的由来第19-21页
        2.2.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第19-20页
        2.2.2 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是一种双赢选择第20页
        2.2.3 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保障与激励机制第20页
        2.2.4 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客观需要第20-21页
    2.3 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第21-23页
        2.3.1 大学生村官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第22页
        2.3.2 大学生村官是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2-23页
    2.4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第23-25页
        2.4.1 传播新思想和新观念第23页
        2.4.2 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步伐第23-24页
        2.4.3 增强一线党组织的行政手段第24-25页
3 对大学生村官的实地调查—以吉州区为例第25-38页
    3.1 吉州区大学生村官相应情况第25-28页
        3.1.1 选聘制度第25页
        3.1.2 培训制度第25-26页
        3.1.3 管理考核制度第26-27页
        3.1.4 对村官未来发展的政策安排第27-28页
    3.2 吉州区大学生村官实际情况第28-34页
        3.2.1 背景介绍第28-29页
        3.2.2 调研方式简介第29页
        3.2.3 吉州区大学生村官整体状况第29页
        3.2.4 吉州区大学生村官待遇状况第29页
        3.2.5 问卷数据第29-34页
    3.3 吉州区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第34-35页
        3.3.1 大学生村官对现状最满意的三个方面第34页
        3.3.2 大学生村官对现状最不满意的三个方面第34-35页
    3.4 吉州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就第35-38页
        3.4.1 盘活乡村发展活力,促进美丽农村建设第35-36页
        3.4.2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销农副产品,带动村民勤劳致富第36-37页
        3.4.3 推进农村廉洁治理,盘活农村基层组织第37-38页
4 吉州区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第38-43页
    4.1 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第38-40页
        4.1.1 缺乏科学有效的职业培训第38页
        4.1.2 "官"与"民"相互沟通配合存在障碍第38-39页
        4.1.3 部分村官不具备扎根基层的职业素养和心理建设第39-40页
        4.1.4 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第40页
    4.2 大学生村官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第40-43页
        4.2.1 主观原因分析第40-41页
        4.2.2 客观原因分析第41-42页
        4.2.3 政策原因分析第42-43页
5 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对策建议第43-52页
    5.1 健全大学生村官招录制度第43-45页
        5.1.1 科学制定选聘标准第43-44页
        5.1.2 统筹城乡,兼顾区域第44页
        5.1.3 尝试形式多样的选拔方式第44-45页
    5.2 完善大学生村官配套服务体系第45-48页
        5.2.1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晋升机制第45-46页
        5.2.2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激励机制第46-47页
        5.2.3 健全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流转制度第47-48页
        5.2.4 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机制第48页
    5.3 大学生村官需要自主磨练并自我成长,扎根服务基层第48-52页
        5.3.1 提高沟通能力,积极融入村集体第49页
        5.3.2 甘于奉献,诚心诚意为农民服务第49-50页
        5.3.3 理性对待农村基层矛盾,构建和谐积极的基层组织第50-51页
        5.3.4 端正态度,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干预第51-52页
结束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附录第56-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预防研究
下一篇:国有企业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现状研究--基于广州市某大型国企农民工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