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2-27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19页 |
三、主要内容与观点 | 第19-20页 |
(一) 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二) 主要观点 | 第20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2-23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22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六、主要概念与理论 | 第23-27页 |
(一) 主要概念 | 第23-24页 |
(二) 主要理论 | 第24-27页 |
第一章 我国政府地震灾害预防管理体系现状及其问题 | 第27-39页 |
一、我国政府地震灾害预防管理体系现状 | 第27-31页 |
(一) 地震灾害预防规划现状 | 第27-28页 |
(二) 地震预防组织体系现状 | 第28-29页 |
(三) 地震预防指挥决策现状 | 第29页 |
(四) 地震预防资源调配现状 | 第29-30页 |
(五) 地震预防监督控制现状 | 第30-31页 |
二、我国政府地震灾害预防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1-39页 |
(一) 预防规划与实际脱节严重 | 第31-32页 |
(二) 预防组织体系缺乏统一职能 | 第32-33页 |
(三) 预防指挥决策体系缺乏科学性 | 第33-34页 |
(四) 预防资源缺乏调配平台 | 第34-37页 |
(五) 预防监控缺乏责任追究体系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我国政府地震灾害预防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9-47页 |
一、地震灾害预防意识薄弱 | 第39-40页 |
(一) 预防知识有短板 | 第39-40页 |
(二) 宣教工作不到位 | 第40页 |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40-42页 |
(一) 缺乏统一常设的地震应急部门 | 第40-41页 |
(二) 政绩考核机制不健全 | 第41页 |
(三) 政策缺乏连续性 | 第41-42页 |
三、应急法制建设不完善 | 第42-43页 |
(一) 地震应急法制体系性不强 | 第42-43页 |
(二) 法律法规带有浓厚行政色彩 | 第43页 |
四、专业性社会人力资源匮乏 | 第43-45页 |
(一) 志愿者组织建设不健全 | 第43-44页 |
(二) 地震专业人才稀缺 | 第44页 |
(三) 群测群防建设不规范 | 第44-45页 |
五、政府对地震灾害预防投入不足 | 第45-47页 |
(一) 地震应急的财政资金投入偏小 | 第45-46页 |
(二) 应急资金缺乏有效监督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日本地震灾害预防管理体系实践与启示 | 第47-60页 |
一、日本地震灾害预防管理体系实践 | 第47-53页 |
(一) 基于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 第47-49页 |
(二) 构建了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的三级应急组织机制 | 第49页 |
(三) 形成了以内阁为中枢的决策组织体系 | 第49-50页 |
(四) 建立了以信息资源为主导全员参与的应急平台 | 第50-52页 |
(五) 基于国政调查权的监督调控体系 | 第52-53页 |
二、日本地震灾害预防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53-60页 |
(一) 加强预防规划实际应用性 | 第53-54页 |
(二) 重构地震灾害组织职能建设 | 第54-55页 |
(三) 提高预防领导决策科学化水平 | 第55-57页 |
(四) 优化预防资源协调配置 | 第57-58页 |
(五) 完善行政责任追究体系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政府地震灾害预防管理体系的建议 | 第60-71页 |
一、强化基于法规与防灾演练的预案规划作用 | 第60-62页 |
(一) 健全地震应急法律体系 | 第60页 |
(二) 地震灾害预防演练常态化 | 第60-61页 |
(三) 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现实指导性 | 第61-62页 |
二、在地震局中设立专门的地震预防部门 | 第62-64页 |
(一) 设立专门的地震预防常设机构 | 第62-63页 |
(二) 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 | 第63页 |
(三) 完善地震预报系统 | 第63-64页 |
三、构筑以智库与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地震应急决策体系 | 第64-65页 |
(一) 充分挖掘决策者应急决策能力 | 第64页 |
(二) 发挥智库作用 | 第64-65页 |
(三) 加强信息资源的基础性配置 | 第65页 |
四、搭建基于人财物的地震应急资源调控平台 | 第65-69页 |
(一) 完善地震应急人力资源建设 | 第66-67页 |
(二) 稳步提升物质基础建设 | 第67-68页 |
(三) 合理加大对地震应急技术的投入 | 第68-69页 |
五、发挥以追责与应急评估为主要制度的预防控制职能 | 第69-71页 |
(一) 制定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 | 第69-70页 |
(二) 建立地震应急评估体系 | 第70页 |
(三) 完善责任评估的配套制度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