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煤及油页岩地下气化论文

煤储层孔裂隙演化及对煤层气微观流动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9页
    1.1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2-23页
        1.2.1 煤储层孔裂隙分类及表征方法第13-17页
        1.2.2 煤储层孔裂隙非均质性及主控地质因素第17-20页
        1.2.3 煤层气微观流动特征研究第20-23页
    1.3 科学问题第23-25页
    1.4 研究方案第25-26页
        1.4.1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2 技术路线第26页
    1.5 完成的工作量第26-27页
    1.6 主要创新性成果第27-29页
2 煤储层孔裂隙结构及差异演化特征第29-68页
    2.1 煤储层多尺度孔隙结构及定量表征第29-50页
        2.1.1 样品采集及煤岩学分析第29-32页
        2.1.2 煤的孔隙类型及演化特征第32-38页
        2.1.3 煤的吸附孔隙结构发育特征第38-46页
        2.1.4 煤的渗流孔隙结构发育特征第46-50页
    2.2 煤储层微裂隙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第50-56页
        2.2.1 微裂隙识别及统计方法第50-51页
        2.2.2 微裂隙密度及形态特征第51-52页
        2.2.3 内生微裂隙特征及形成机理第52-54页
        2.2.4 外生微裂隙特征及形成机理第54-56页
    2.3 煤储层多尺度孔裂隙三维重构研究第56-68页
        2.3.1 孔裂隙三维定量表征实验第56-58页
        2.3.2 二维图像处理及三维重构方法第58-59页
        2.3.3 孔隙形态纵向发育特征第59-61页
        2.3.4 孔裂隙结构及三维分布特征第61-68页
3 煤储层孔裂隙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第68-87页
    3.1 孔裂隙形态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第68-74页
        3.1.1 二维SEM图像分形理论及模型第68-69页
        3.1.2 孔裂隙形态分形特征第69-71页
        3.1.3 孔裂隙形态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第71-74页
    3.2 吸附孔隙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第74-80页
        3.2.1 煤的吸附孔分形理论及模型第74-75页
        3.2.2 煤的吸附孔分形特征第75-76页
        3.2.3 吸附孔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第76-80页
    3.3 渗流孔隙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第80-87页
        3.3.1 煤的渗流孔分形理论及模型第80-81页
        3.3.2 煤的渗流孔分形特征第81-83页
        3.3.3 渗流孔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第83-87页
4 多尺度孔裂隙中的煤层气扩散-渗流特征第87-101页
    4.1 多尺度孔隙约束下的煤层气吸附/扩散特征第87-96页
        4.1.1 煤的吸附/扩散实验及多孔扩散模型第89-91页
        4.1.2 甲烷扩散系数的计算第91-93页
        4.1.3 压力和水分对扩散系数的影响第93-96页
    4.2 渗流孔非均质性与渗透率的耦合关系第96-101页
        4.2.1 基于渗流孔分形维数的渗透率模型第97-98页
        4.2.2 煤储层渗流孔隙渗透率计算第98-99页
        4.2.3 煤变质程度和孔隙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第99-101页
5 基于煤层气现场解吸的扩散特征及控气机理第101-128页
    5.1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101-105页
        5.1.1 构造地质背景第101-102页
        5.1.2 含煤地层及煤储层特征第102-103页
        5.1.3 含煤地层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第103-105页
        5.1.4 水动力条件第105页
    5.2 古交区块煤储层含气性及控气模式第105-117页
        5.2.1 含气量分布特征第105-108页
        5.2.2 含气量主控地质因素分析第108-116页
        5.2.3 古交区块煤层气控气模式第116-117页
    5.3 基于现场解吸的煤层气解吸-扩散特征第117-128页
        5.3.1 古交区块煤层气现场解吸特征第117-121页
        5.3.2 多孔扩散模型在现场解吸中的应用第121-128页
6 结论第128-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8页
附录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南沿海粤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研究与含矿性评价
下一篇: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Hawk Ridge铜镍矿床特征及成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