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县域产业集群生态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7页 |
2.1 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2 生态产业链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3 我国县域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4 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4.1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9-20页 |
2.4.2 清洁生产 | 第20页 |
2.4.3 其他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5 构建生态产业链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5.1 生态位理论 | 第21页 |
2.5.2 关键种理论 | 第21-22页 |
2.5.3 食物链及食物网理论 | 第22页 |
2.5.4 系统集成理论 | 第22-23页 |
2.6 生态产业链优势和模型构建 | 第23-27页 |
2.6.1 生态产业链优势分析 | 第23-24页 |
2.6.2 生态产业链的系统模型构建 | 第24-27页 |
第三章 生态产业链构建方法研究 | 第27-33页 |
3.1 选配关键种企业 | 第27-28页 |
3.1.1 关键种企业定义 | 第27页 |
3.1.2 关键种企业的主要特点 | 第27-28页 |
3.1.3 关键种企业的选取原则 | 第28页 |
3.2 引进补链企业或项目 | 第28-29页 |
3.3 构建层次 | 第29-30页 |
3.4 构建生态支撑系统 | 第30-32页 |
3.4.1 建立和完善企业孵化器 | 第30页 |
3.4.2 建立决策管理信息中心 | 第30-31页 |
3.4.3 相关政策支持 | 第31-32页 |
3.5 实施生态产业链效益分析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生态产业链稳定性评价研究 | 第33-43页 |
4.1 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含义 | 第33页 |
4.2 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体现 | 第33-34页 |
4.3 县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4-38页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4-35页 |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38页 |
4.4 县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38-43页 |
4.4.1 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4.4.2 基于改进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9-43页 |
第五章 案例研究—东光县化工产业生态产业链构建及稳定性评价 | 第43-59页 |
5.1 东光县概况 | 第43-45页 |
5.1.1 东光县发展现状 | 第43页 |
5.1.2 资源优势 | 第43-44页 |
5.1.3 经济及产业概况 | 第44-45页 |
5.2 东光县现有化工产业链分析 | 第45-46页 |
5.3 东光县化工产业链稳定性评价 | 第46-51页 |
5.3.1 东光县化工生态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指标分级 | 第46页 |
5.3.2 化工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等级划分 | 第46-47页 |
5.3.3 确定东光县化工生态产业链的模糊评价矩阵 | 第47-50页 |
5.3.4 东光县化工生态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5.4 东光县化工生态产业链构建及完善 | 第51-56页 |
5.4.1 选取县域内关键种化工企业 | 第51-53页 |
5.4.2 引进补链企业或项目形成产业链网 | 第53-54页 |
5.4.3 东光县化工生态产业链设计 | 第54-55页 |
5.4.4 建设生态支撑系统 | 第55-56页 |
5.5 东光县化工生态产业链效益分析 | 第56-59页 |
5.5.1 经济效益 | 第56页 |
5.5.2 环境效益 | 第56页 |
5.5.3 社会效益 | 第56-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A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