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光合作用 | 第10-14页 |
1.1.1 光合作用的场所 | 第10-11页 |
1.1.2 光合作用的机理 | 第11-14页 |
1.2 人工光合作用系统 | 第14-20页 |
1.2.1 有机超分子的光催化模拟系统 | 第14-15页 |
1.2.2 无机半导体的光催化模拟系统 | 第15-17页 |
1.2.3 生物-材料复合光催化模拟系统 | 第17-20页 |
1.3 纳米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1 纳米颗粒的植物生理性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2 纳米-植物光合作用系统的应用 | 第21-23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3-2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2章 实验方案 | 第25-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1.3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4 纳米颗粒的选择 | 第27页 |
2.1.5 半透膜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2.2.1 叶绿体的观察 | 第28页 |
2.2.2 叶绿体的提取 | 第28-29页 |
2.2.3 透析袋的处理 | 第29-30页 |
2.2.4 光合作用反应体系的组装 | 第30页 |
2.2.5 类囊体光合活性的检测 | 第30页 |
2.2.6 叶绿体基质糖含量的检测 | 第30-31页 |
2.2.7 全蛋白SDS-PAGE电泳 | 第31-32页 |
2.2.8 Bradford蛋白浓度测定 | 第32-33页 |
2.2.9 类囊体的固定 | 第33页 |
2.3 测试表征方法 | 第33-35页 |
2.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33页 |
2.3.2 荧光光谱分析 | 第33-34页 |
2.3.3 荧光电子显微镜 | 第34-35页 |
第3章 重组光合作用反应体系 | 第35-44页 |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35-36页 |
3.1.1 菠菜叶绿体 | 第35页 |
3.1.2 柳叶叶绿体 | 第35-36页 |
3.2 叶绿体的形态学观察 | 第36-38页 |
3.2.1 光学显微镜下叶绿体形态 | 第36-37页 |
3.2.2 荧光显微镜下叶绿体形态 | 第37-38页 |
3.2.3 类囊体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表征 | 第38页 |
3.3 重组光合作用反应体系构建 | 第38-39页 |
3.4 基质蛋白分析 | 第39-40页 |
3.5 类囊体光反应活性分析 | 第40-41页 |
3.6 光合作用代谢产物-糖含量分析 | 第41-42页 |
3.7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纳米颗粒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4-54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γ- Fe_2O_3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5-47页 |
4.2.1 实验过程 | 第45页 |
4.2.2 不同浓度的Fe_2O_3纳米颗粒水溶液对类囊体光合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3 不同浓度的Fe_2O_3纳米颗粒水溶液对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 纳米颗粒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机制的研究 | 第47-53页 |
4.3.1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4.3.2 叶绿体光还原活性的测定 | 第47-48页 |
4.3.3 纳米颗粒对叶绿体光合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4 叶绿体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49-51页 |
4.3.5 叶绿体的形态学分析 | 第51-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7页 |
5.1 总结 | 第54-56页 |
5.2 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