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第10页 |
·我国草原现状及草原群落AM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丛枝菌根真菌分类 | 第11-12页 |
·葱属植物菌根研究 | 第12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AM真菌 | 第12-14页 |
·PCR | 第13页 |
·nested-PCR | 第13-14页 |
·PCR-DGGE | 第14页 |
·RFLP | 第14页 |
·丛枝菌根真菌遗传多样性 | 第14-15页 |
·获得丛枝菌根真菌无性孢子的方法 | 第15-18页 |
·固体培养基培养法 | 第15页 |
·流动营养液培养法 | 第15页 |
·盆钵培养法 | 第15-16页 |
·玻璃珠分室培养法 | 第16-17页 |
·AM真菌的离体纯培养 | 第17页 |
·AM真菌与Ri T-DNA转型根双重培养的分室单胞培养系统及其改良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实验样品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1页 |
·AM真菌孢子的分离与鉴定 | 第21-22页 |
·AM真菌孢子的分离 | 第21页 |
·AM真菌孢子的处理 | 第21页 |
·AM真菌鉴定 | 第21-22页 |
·根系染色与AM真菌侵染率的测定 | 第22页 |
·AM真菌孢子多样性指标 | 第22-23页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23页 |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侵染率统计、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 | 第23-24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39页 |
·羊草+大针茅群落葱属植物种类及菌根侵染状况 | 第24-25页 |
·不同样地葱属植物种类 | 第24页 |
·AM真菌侵染状况 | 第24-25页 |
·葱属植物根际土壤中AM真菌 | 第25-34页 |
·AM真菌种类 | 第25-26页 |
·不同样地葱属植物根际土壤AM真菌种类 | 第26-28页 |
·孢子密度 | 第28-29页 |
·物种丰富度 | 第29-30页 |
·相对多度 | 第30-32页 |
·优势种和常见种 | 第32-34页 |
·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 | 第34页 |
·葱属植物根际土壤基础肥力状况及与AM真菌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9页 |
·土壤理化性质 | 第34-35页 |
·土壤磷酸酶活性 | 第35-36页 |
·葱属植物AM真菌侵染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及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 | 第36-37页 |
·AM真菌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第37-38页 |
·AM真菌多样性与土壤磷酸酶活性相关性 | 第38-3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9-42页 |
·AM真菌与葱属植物共生特性 | 第39页 |
·羊草+大针茅群落葱属植物根际AM真菌种类 | 第39页 |
·羊草+大针茅群落葱属植物AM真菌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 | 第39-41页 |
·不同样地不同葱属植物AM真菌种类 | 第39-40页 |
·AM真菌多样性时空变化 | 第40页 |
·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磷酸酶活性对AM真菌侵染率的影响 | 第40页 |
·土壤因子及土壤磷酸酶活性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AM真菌与草原退化及恢复过程的关系 | 第41-4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附录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