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现象的政治哲学分析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3.1 古代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3.2 现代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第2章 朋党及其产生的原因 | 第20-33页 |
2.1 朋党的涵义 | 第20-21页 |
2.2 朋党的主要类型 | 第21-29页 |
2.2.1 因家族关系而成的朋党 | 第22-23页 |
2.2.2 因地域关系而成的朋党 | 第23-26页 |
2.2.3 因门生故吏关系而成的朋党 | 第26-27页 |
2.2.4 因利益关系而成的朋党 | 第27-29页 |
2.3 朋党产生的原因 | 第29-33页 |
2.3.1 利益分歧 | 第29-31页 |
2.3.2 目标矛盾 | 第31-32页 |
2.3.3 角色差异 | 第32-33页 |
第3章 朋党的影响 | 第33-41页 |
3.1 朋党的积极影响 | 第33-35页 |
3.1.1 有利于提高组织效能 | 第33-34页 |
3.1.2 有利于实现有效沟通 | 第34-35页 |
3.1.3 有利于权力的真正实现 | 第35页 |
3.2 朋党的消极影响 | 第35-41页 |
3.2.1 导致组织目标变异 | 第35-37页 |
3.2.2 扭曲选人用人标准 | 第37-38页 |
3.2.3 非正式权力导致政治权力的正义性落空 | 第38-41页 |
第4章 解决朋党问题的几点思考 | 第41-51页 |
4.1 建构有效的组织价值观 | 第41-44页 |
4.1.1 组织价值观约束组织的行为规范 | 第42-43页 |
4.1.2 组织价值观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思想保证 | 第43页 |
4.1.3 组织价值观增进组织凝聚力 | 第43页 |
4.1.4 组织价值观促进组织可持续发展 | 第43-44页 |
4.2 制定识别异常的组织行为标准 | 第44-47页 |
4.2.1 组织行为动机与组织建立宗旨异位 | 第45页 |
4.2.2 组织行为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 第45-46页 |
4.2.3 组织行为双重性的缺失和异常 | 第46页 |
4.2.4 组织行为与个体行为相互作用的畸形化 | 第46-47页 |
4.3 建立纠偏机制 | 第47-51页 |
4.3.1 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 | 第47-48页 |
4.3.2 制定合理可行的奖惩机制 | 第48-49页 |
4.3.3 完善错误跟踪机制 | 第49页 |
4.3.4 定期分析总结,完善机制 | 第49-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