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开关磁阻电机损耗和温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开关磁阻电机损耗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开关磁阻电机温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课题的研究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开关磁阻电机的基本理论 | 第20-3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开关磁阻电机系统的组成 | 第20-21页 |
2.3 开关磁阻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21-27页 |
2.3.1 开关磁阻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2-26页 |
2.3.1.1 电路平衡方程 | 第23-24页 |
2.3.1.2 机械平衡方程 | 第24页 |
2.3.1.3 机电联系方程 | 第24-26页 |
2.3.2 开关磁阻电机电流分析 | 第26-27页 |
2.3.2.1 开关磁阻电机电动状态电流分析 | 第26-27页 |
2.3.2.2 开关磁阻电机发电状态电流分析 | 第27页 |
2.4 开关磁阻电机的控制方案 | 第27-29页 |
2.4.1 电流斩波控制(CCC) | 第27-28页 |
2.4.2 角度位置控制(APC) | 第28页 |
2.4.3 脉宽调制控制 (PWM)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开关磁阻电机的损耗计算与分析 | 第30-57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有限元法简介 | 第30-31页 |
3.2.1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 | 第30页 |
3.2.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oft介绍 | 第30-31页 |
3.3 基于Ansoft的开关磁阻电机磁场有限元分析 | 第31-39页 |
3.3.1 开关磁阻电机有限元分析建模 | 第31-32页 |
3.3.2 开关磁阻电机有限元分析建模 | 第32-39页 |
3.3.2.1 开关磁阻电机的磁场分布 | 第32-34页 |
3.3.2.2 开关磁阻电机定子磁密波形 | 第34-36页 |
3.3.2.3 开关磁阻电机转子磁密波形 | 第36-38页 |
3.3.2.4 开关磁阻电机磁密FFT分析 | 第38-39页 |
3.4 开关磁阻电机铁损计算和分析 | 第39-52页 |
3.4.1 铁损概述 | 第39-41页 |
3.4.1.1 涡流损耗Pe | 第40页 |
3.4.1.2 磁滞损耗Ph | 第40-41页 |
3.4.1.3 非正弦磁场铁心损耗计算 | 第41页 |
3.4.2 开关磁阻电机铁损的计算方法 | 第41-46页 |
3.4.2.1 涡流磁滞损耗曲线法(实验法) | 第42-43页 |
3.4.2.2 双频法 | 第43-45页 |
3.4.2.3 椭圆法 | 第45-46页 |
3.4.3 开关磁阻电机铁损计算和分析结果 | 第46-52页 |
3.4.3.1 开关磁阻电机铁心磁密的频率 | 第47页 |
3.4.3.2 开关磁阻电机铁损的有限元仿真与分析 | 第47-50页 |
3.4.3.3 开关磁阻电机铁损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 第50-52页 |
3.4.4 开关磁阻电机铁损实验验证的方法 | 第52页 |
3.5 开关磁阻电机其它损耗的计算分析 | 第52-55页 |
3.5.1 绕组铜损PCu | 第52-53页 |
3.5.2 机械损耗PM | 第53-55页 |
3.5.3 杂散损耗Ps | 第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开关磁阻电机的温度场分析 | 第57-70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SR电机热分析基本理论 | 第58-63页 |
4.2.1 物体的发热过程与温升 | 第58-59页 |
4.2.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 第59-61页 |
4.2.2.1 传导 | 第59-61页 |
4.2.2.2 对流 | 第61页 |
4.2.2.3 辐射 | 第61页 |
4.2.3 SR电机热分析基本方程与边界条件 | 第61-63页 |
4.3 SR电机热分析模型 | 第63-67页 |
4.3.1 热源的求取 | 第63页 |
4.3.2 等效导热系数 λeq | 第63-65页 |
4.3.3 散热系数 | 第65-66页 |
4.3.4 SR电机热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开关磁阻电机损耗及温升的实验验证 | 第70-86页 |
5.1 引言 | 第70页 |
5.2 开关磁阻起动/发电系统硬件平台 | 第70-75页 |
5.2.1 电机本体和功率变换器 | 第70-71页 |
5.2.2 控制系统 | 第71-72页 |
5.2.3 电流电压传感器 | 第72页 |
5.2.4 位置传感器 | 第72-73页 |
5.2.5 斩波及过流、过压保护 | 第73页 |
5.2.6 温度测量和显示 | 第73-75页 |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75-79页 |
5.3.1 DSP程序设计 | 第75-79页 |
5.3.1.1 定时器管理 | 第75-76页 |
5.3.1.2 位置信号捕获及转速、角度解算 | 第76-77页 |
5.3.1.3 ADC模块和DAC模块 | 第77页 |
5.3.1.4 SCI模块 | 第77-78页 |
5.3.1.5 SPI模块 | 第78页 |
5.3.1.6 PI调节模块 | 第78-79页 |
5.3.2 CPLD程序设计 | 第79页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9-84页 |
5.4.1 信号测试 | 第79-81页 |
5.4.2 SR电机损耗的实验验证 | 第81-83页 |
5.4.2.1 机械损耗 | 第81-82页 |
5.4.2.2 铜损 | 第82页 |
5.4.2.3 铁损 | 第82-83页 |
5.4.3 SR电机温升的实验验证 | 第83-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86-8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6页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