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2.1 电动汽车概论 | 第12页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动力电池散热发展现状 | 第14-20页 |
1.3.1 动力电池散热必要性 | 第14-15页 |
1.3.2 电池散热方式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单体电池产热模型及验证 | 第22-32页 |
2.1 电池模型及物性参数 | 第22-24页 |
2.1.1 电池模型介绍 | 第22-23页 |
2.1.2 电池热物性参数 | 第23-24页 |
2.2 电池产热分析 | 第24-27页 |
2.2.1 电芯热模型及产热分析 | 第25-26页 |
2.2.2 电池极柱产热 | 第26页 |
2.2.3 电池产热率计算 | 第26-27页 |
2.3 电池产热模型验证 | 第27-31页 |
2.3.1 实验环境介绍 | 第27-28页 |
2.3.2 仿真条件设置 | 第28-30页 |
2.3.3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液冷热管理系统模型及热模型 | 第32-49页 |
3.1 液冷热管理系统模型介绍 | 第32-33页 |
3.2 传热理论及热阻网络模型 | 第33-36页 |
3.2.1 热传导 | 第33-34页 |
3.2.2 对流传热 | 第34-35页 |
3.2.3 热阻网络模型 | 第35-36页 |
3.3 液冷板热阻网络模型建立 | 第36-42页 |
3.3.1 液冷板结构热阻R_(plat) | 第37-40页 |
3.3.2 流体热阻R_(fluid) | 第40页 |
3.3.3 总热阻R_(total) | 第40-42页 |
3.4 热阻模型计算分析 | 第42-46页 |
3.4.1 总热阻R_(total)计算分析 | 第42页 |
3.4.2 结构热阻R_(plate)计算分析 | 第42-44页 |
3.4.3 流体热阻R_(fluid)计算分析 | 第44-45页 |
3.4.4 固定流速下总R_(total)计算分析 | 第45-46页 |
3.5 液冷管道出入口温差及液冷板平均温度计算分析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液冷热管理系统压力损失研究 | 第49-70页 |
4.1 管路能量损失分析 | 第49-51页 |
4.1.1 沿程能量损失 | 第49页 |
4.1.2 局部能量损失 | 第49-50页 |
4.1.3 蛇形管路能量损失分析 | 第50-51页 |
4.2 管道压力损失系数研究数值计算模型 | 第51-55页 |
4.2.1 几何模型 | 第51页 |
4.2.2 网格划分与独立性验证 | 第51-53页 |
4.2.3 数值计算条件 | 第53-54页 |
4.2.4 自动计算流程 | 第54-55页 |
4.3 压力损失系数研究 | 第55-65页 |
4.3.1 沿程损失系数研究 | 第55-59页 |
4.3.2 局部压力损失研究 | 第59-65页 |
4.4 管道总压力损失研究 | 第65-69页 |
4.4.1 总压力损失目标函数 | 第65-66页 |
4.4.2 总压力损失目标函数计算 | 第66-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散热与压降最优的液冷板结构瞬态分析 | 第70-79页 |
5.1 热阻模型与压力损失模型验证 | 第70-72页 |
5.2 液冷板最优结构选取 | 第72-73页 |
5.3 最优结构瞬态分析 | 第73-78页 |
5.3.1 网格验证以及时间步长验证 | 第74-75页 |
5.3.2 3C放电倍率下电池表面温度 | 第75-78页 |
5.3.3 3C放电倍率下电池表面温差 | 第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从事课题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