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养子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绪论 | 第10-19页 |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学术回顾 | 第11-16页 |
| 三、养子概念 | 第16-18页 |
|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重难点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唐五代养子概述 | 第19-28页 |
| 第一节 有关养子的制度规定 | 第19-22页 |
| 一、唐以前的养子制度 | 第19-20页 |
| 二、唐五代时期的养子制度 | 第20-22页 |
| 第二节 唐五代百姓契约文书中的养子现象 | 第22-26页 |
| 一、文书格式及内容 | 第22-24页 |
| 二、收养目的及嗣子的选择范围 | 第24-25页 |
| 三、养子的权利及义务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唐五代时期的养子现状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唐五代上层社会养子 | 第28-53页 |
| 第一节 皇亲贵族养子 | 第28-34页 |
| 一、皇帝收养及收养原因 | 第28-31页 |
| 二、皇后妃子与大臣之间的收养与被收养 | 第31-33页 |
| 三、皇子的嗣子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官僚藩帅养子 | 第34-53页 |
| 一、唐朝宦官养子及后期的演变 | 第35-37页 |
| 二、藩镇割据首领养子 | 第37-51页 |
| 三、宦官养子与藩镇养子的关系 | 第51-53页 |
| 第三章 唐五代养子的根源 | 第53-65页 |
| 第一节 养子现象的根源 | 第53-55页 |
| 一、无子者老有所依的基本生活需要 | 第53-54页 |
| 二、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 | 第54-55页 |
| 三、宗法制下的血亲理念 | 第55页 |
| 第二节 唐五代养子之风盛行的原因 | 第55-65页 |
| 一、宦官专权与宦官养子的影响 | 第56-59页 |
| 二、社会动乱的影响 | 第59-61页 |
| 三、兵制的变化 | 第61-62页 |
| 四、君臣纲常败坏 | 第62-65页 |
| 第四章 唐五代养子现象的影响 | 第65-76页 |
| 第一节 对养父子自身的影响 | 第65-70页 |
| 一、积极影响 | 第65-67页 |
| 二、消极影响 | 第67-70页 |
| 第二节 对社会的影响 | 第70-76页 |
| 一、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70-72页 |
| 二、对朝代更替的影响 | 第72-73页 |
| 三、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 第73-75页 |
| 四、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75-76页 |
| 结语 | 第76-77页 |
| 附录 唐末藩镇割据首领收养假子概况统计表 | 第77-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一)古籍文献 | 第82-83页 |
| (二)今人著述 | 第83-84页 |
| (三)期刊论文 | 第84-86页 |
| (四)学位论文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