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 | 第15-16页 |
1.1.2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与现状 | 第16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静谧性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1.4.1 静谧性概念的提出 | 第17-18页 |
1.4.2 静谧性空间的释义 | 第18-19页 |
1.4.3 小结 | 第19页 |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及方法 | 第19-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2 研究结构 | 第21-22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从日本传统文化中体会静谧性 | 第23-34页 |
2.1 静谧性的产生 | 第23-30页 |
2.1.1 地理条件劣势形成的自危感 | 第23-25页 |
2.1.2 原始神道形成古朴静谧的自然观 | 第25-26页 |
2.1.3 佛教禅宗形成的人生哲学观 | 第26-27页 |
2.1.4 “侘寂”、“物哀”、“幽玄”的美学理念 | 第27-29页 |
2.1.5 小结 | 第29-30页 |
2.2 静谧性在文化中的表现 | 第30-33页 |
2.2.1 日本水墨画的留白 | 第30页 |
2.2.2 障子的阴翳之美 | 第30-31页 |
2.2.3 俳句的“闲寂”、“余韵”、“纤细” | 第31-32页 |
2.2.4 茶道中的“和、敬、清、寂”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日本建筑空间的静谧性 | 第34-53页 |
3.1 传统建筑空间的静谧性 | 第34-40页 |
3.1.1 神社建筑亲近自然的材料观 | 第34-36页 |
3.1.2 茶室建筑的重神不重形 | 第36-38页 |
3.1.3 和式民居清晰的空间组织 | 第38-40页 |
3.2 现代建筑空间的静谧性 | 第40-51页 |
3.2.1 材料的原色性 | 第40-44页 |
3.2.2 白色的纯一性 | 第44-47页 |
3.2.3 光影的柔化与神性 | 第47-50页 |
3.2.4 平面形式的逻辑性 | 第50-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营造静谧性空间的方法 | 第53-69页 |
4.1 表皮处理 | 第53-58页 |
4.1.1 “栅格化”、“粒子化”的表皮 | 第53-55页 |
4.1.2 模糊、半透明的表皮 | 第55-57页 |
4.1.3 封闭、实体的表皮 | 第57-58页 |
4.2 消解内部空间的边界 | 第58-61页 |
4.2.1 用透明材质消解边界 | 第58-59页 |
4.2.2 统一色彩来消解边界 | 第59-61页 |
4.3 加强光影对比 | 第61-63页 |
4.4 改变视觉中心的位置 | 第63-66页 |
4.4.1 视线的抬高与下沉 | 第63-65页 |
4.4.2 对称与非对称 | 第65-66页 |
4.5 通道的作用 | 第66-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日本静谧性建筑空间的表达特征 | 第69-76页 |
5.1 基于地域的表达 | 第69页 |
5.2 基于群体的表达 | 第69-70页 |
5.3 基于时间的表达 | 第70-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语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