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基于CFD技术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方法研究--以安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1 城市气候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第16-17页
        1.1.2 城市规划结合气候环境成为必然趋势第17页
        1.1.3 研究城市风环境有助于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第1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页
    1.3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第19-21页
        1.4.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2 技术路径第20-21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案例分析第21-28页
    2.1 城市风环境基础研究方法第21-22页
        2.1.1 现场实测第21页
        2.1.2 风洞试验第21-22页
        2.1.3 计算机数值模拟第22页
    2.2 国内外城市通风廊道研究进展第22-25页
        2.2.1 国外城市通风廊道研究第22-23页
        2.2.2 我国城市通风廊道研究第23-25页
    2.3 案例分析第25-27页
        2.3.1 德国斯图加特市通风廊道规划第25-26页
        2.3.2 日本东京都通风廊道规划第26页
        2.3.3 香港通风廊道规划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城市通风廊道基础理论研究第28-39页
    3.1 城市通风廊道概述第28-31页
        3.1.1 城市通风廊道概念第28页
        3.1.2 城市通风廊道功能第28-29页
        3.1.3 城市通风廊道类型第29-31页
        3.1.4 城市风向类型与城市通风廊道关系第31页
    3.2 影响城市通风主要因素第31-35页
        3.2.1 自然因素第31-32页
        3.2.2 人工因素第32-35页
    3.3 城市通风廊道构建的理论基础第35-38页
        3.3.1 城市主要风源类型第35-36页
        3.3.2 城市通风系统理论第36-37页
        3.3.3 空气动力学理论第37-38页
        3.3.4 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及其应用第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方法研究第39-53页
    4.1 城市通风廊道体系构成第39-40页
        4.1.1 城市通风口—城郊区域氧源地第39页
        4.1.2 通风廊道一城市“气管”第39-40页
    4.2 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步骤及原则第40-41页
        4.2.1 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步骤第40-41页
        4.2.2 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原则第41页
    4.3 城市通风廊道既有规划方法评析第41-44页
        4.3.1 基于零平面位移高度Zd和地表粗糙长度Z0参数叠加分析法第41-42页
        4.3.2 基于迎风面积指数单个参数最小成本路径分析法(LCP)第42-43页
        4.3.3 基于迎风面积指数、建筑密度和道路格网多个参数叠加分析法第43-44页
        4.3.4 研究述评第44页
    4.4 基于CFD技术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方法第44-49页
        4.4.1 运用PHOENICS软件模拟城市风环境第44-46页
        4.4.2 城市通风廊道识别指标第46-47页
        4.4.3 城市通风廊道构建技术路径第47-49页
        4.4.4 老城区和新城区通风廊道规划策略研究第49页
    4.5 城市通风廊道实施控制指标第49-52页
        4.5.1 国内外风道管控研究第49-50页
        4.5.2 管控对象与管控因子分析第50-51页
        4.5.3 风道管控标准研究第51页
        4.5.4 与现行控规指标及城市设计关系第51-52页
    4.6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安庆市中心城区通风廊道基础条件分析第53-60页
    5.1 区位分析第53页
    5.2 气候条件分析第53-54页
    5.3 总体研究范围第54页
    5.4 与上位及相关规划衔接第54-55页
        5.4.1 与总体规划衔接第54-55页
        5.4.2 与绿地系统规划关系第55页
    5.5 补偿空间(自然资源)分析第55-56页
        5.5.1 山体第56页
        5.5.2 水系第56页
        5.5.3 林地第56页
    5.6 作用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分析第56-57页
        5.6.1 现状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分析第56-57页
        5.6.2 规划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分析第57页
    5.7 潜在通风廊道分析——风道载体第57-59页
        5.7.1 绿地第57-58页
        5.7.2 道路第58-59页
    5.8 可利用通风资源分析第59页
    5.9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安庆市中心城区通风廊道规划第60-76页
    6.1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60页
    6.2 城区层面总体规划第60-63页
        6.2.1 通风口地区识别第60-61页
        6.2.2 城区层面风环境模拟第61页
        6.2.3 模拟结果分析第61-62页
        6.2.4 城区层面通风廊道总体布局第62-63页
    6.3 老城区通风廊道规划第63-69页
        6.3.1 分区划分第63-64页
        6.3.2 分区层面第64-67页
        6.3.3 街区层面第67-69页
    6.4 新城区通风廊道规划第69-74页
        6.4.1 分区层面第69-70页
        6.4.2 新区管控第70-72页
        6.4.3 街区层面第72-74页
    6.5 近期实施计划建议第74-75页
        6.5.1 通风口地区空间形态控制第74页
        6.5.2 主要道路风廊优化第74-75页
        6.5.3 主要绿地风廊优化第75页
        6.5.4 老城内部通风状况改善第75页
    6.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7.1 结论第76页
    7.2 本文创新点第76-77页
    7.3 不足及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致谢第82-83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方石油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