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写名词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 抗菌药简介 | 第11-16页 |
1.1 微生物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抗菌类药物的分类 | 第12-13页 |
1.3 抗菌类药物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1.4 微生物的耐药性 | 第14-16页 |
2 纳米材料的抗菌性 | 第16-22页 |
2.1 纳米材料简介 | 第16-18页 |
2.2 金属纳米材料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 第18-19页 |
2.3 碳基纳米材料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 第19-21页 |
2.4 复合型纳米材料在抗菌领域的应用 | 第21-22页 |
3 论文的设计思想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表征 | 第23-37页 |
1 前言 | 第23-24页 |
2 仪器与材料 | 第24-25页 |
2.1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2.2 材料 | 第2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3.1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 | 第25-26页 |
3.2 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 | 第26页 |
3.3 石墨烯量子点-银的合成 | 第26-27页 |
4 氧化石墨烯,石墨烯量子点和石墨烯量子点-银的表征 | 第27-28页 |
4.1 紫外-可见光光谱表征 | 第27页 |
4.2 荧光性能表征 | 第27页 |
4.3 透射电镜(TEM)表征 | 第27页 |
4.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27页 |
4.5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27-28页 |
4.6 粒径分布表征 | 第28页 |
4.7 Zeta电势表征 | 第28页 |
5 结果分析 | 第28-36页 |
5.1 石墨烯量子点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28-30页 |
5.2 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性能的表征 | 第30页 |
5.3 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稳定性和抗光漂白性 | 第30-32页 |
5.4 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量子点的红外表征 | 第32-33页 |
5.5 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量子点的紫外表征 | 第33页 |
5.6 氧化石墨烯,石墨烯量子点和石墨烯量子点-银的形貌分析 | 第33-35页 |
5.7 氧化石墨烯,石墨烯量子点和石墨烯量子点-银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6 结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石墨烯量子点-银的抗菌性能研究 | 第37-58页 |
1 前言 | 第37-38页 |
2 材料与仪器 | 第38-40页 |
2.1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2.2 材料 | 第39-40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0-45页 |
3.1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40页 |
3.2 石墨烯-银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40页 |
3.3 石墨烯量子点-银与 3,3',5,5'-四甲基联苯胺的反应 | 第40-41页 |
3.4 石墨烯量子点-银、过氧化氢与对苯二甲酸的反应 | 第41页 |
3.5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1页 |
3.6 对照实验 | 第41-42页 |
3.7 大肠杆菌存活率的计算 | 第42页 |
3.8 荧光成像 | 第42-43页 |
3.9 DNA含量的测试 | 第43页 |
3.10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测试 | 第43页 |
3.11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第43-44页 |
3.12 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率的计算 | 第44-45页 |
4 主要表征手段 | 第45页 |
4.1 紫外可见光谱表征 | 第45页 |
4.2 荧光光谱表征 | 第45页 |
4.3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 第45页 |
5 结果与讨论 | 第45-57页 |
5.1 石墨烯量子点-银与TMB的显色反应 | 第45-48页 |
5.2 石墨烯量子点-银、过氧化氢与对苯二甲酸(p-TA)的反应 | 第48-49页 |
5.3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9-51页 |
5.4 大肠杆菌的存活率 | 第51-52页 |
5.5 荧光成像法计算大肠杆菌的存活率 | 第52-53页 |
5.6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5.7 溶液中DNA含量的测定 | 第54页 |
5.8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变化 | 第54-55页 |
5.9 对照实验 | 第55-56页 |
5.10 石墨烯量子点-银与禾谷镰刀菌的相互作用 | 第56-57页 |
6 结论 | 第57-58页 |
全文总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