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本文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 本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一) 有关民族历史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关于西夏境内民族历史地理的研究 | 第12页 |
(三) 关于辽朝境内民族历史地理的研究 | 第12-13页 |
(四) 关于金朝境内民族历史地理的研究 | 第13页 |
(五) 文物考古类论著 | 第13页 |
(六) 其它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宋代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环境及其政治格局 | 第16-24页 |
第一节 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暨人文环境 | 第16-20页 |
一、鄂尔多斯高原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和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二、鄂尔多斯高原的河流和植被状况 | 第17-19页 |
三、鄂尔多斯高原的行政区划体系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宋代鄂尔多斯高原的政治格局 | 第20-23页 |
一、辽朝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行政建制 | 第20-21页 |
二、西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行政建制 | 第21-22页 |
三、宋朝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行政建制 | 第22页 |
四、金朝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行政建制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北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各民族的迁徙与分布 | 第24-52页 |
第一节 党项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迁徙与分布 | 第24-42页 |
一、北宋之前党项族的迁入 | 第24-27页 |
二、北宋初期党项族部分人口的内附 | 第27-31页 |
三、党项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分布 | 第31-42页 |
第二节 契丹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迁徙与分布 | 第42-46页 |
一、契丹族迁入鄂尔多斯高原 | 第42-43页 |
二、契丹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分布 | 第43-46页 |
第三节 汉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分布 | 第46-48页 |
一、被强制迁入河套平原与宁夏平原的汉族居民 | 第46-47页 |
二、为生计所迫而迁入河套高原的汉民 | 第47页 |
三、主动逃入河套高原西夏控制区的汉民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北宋时期蕃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分布 | 第48-51页 |
一、蕃族包含的民族成分 | 第48-49页 |
二、北宋控制区的蕃族 | 第49-50页 |
三、西夏控制区的蕃族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南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各民族的分布与变迁 | 第52-64页 |
第一节 南宋初年女真族迁入鄂尔多斯高原 | 第52-54页 |
一、因驻军迁入的女真族人口 | 第52-53页 |
二、徙戍边疆的女真族民众——戍边户 | 第53页 |
三、随受封将领迁入的女真族人口 | 第53-54页 |
四、因屯田而迁入的女真族人口——屯田军 | 第54页 |
第二节 契丹族的迁徙 | 第54-56页 |
一、契丹族人口向西、北迁移 | 第55-56页 |
二、契丹族人口向东北迁徙 | 第56页 |
第三节 奚族和汉族的迁徙 | 第56-58页 |
一、奚族迁入鄂尔多斯高原 | 第56-57页 |
二、汉族的迁出 | 第57-58页 |
第四节 蒙古族南下鄂尔多斯高原 | 第58-62页 |
一、蒙古汗国军队征服西夏与金朝的过程 | 第58-61页 |
二、西夏遗民的分布与变迁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宋代鄂尔多斯高原民族分布的时空特征及历史影响 | 第64-70页 |
第一节 宋代区域民族分布的时空特征 | 第64-66页 |
一、区域民族分布在时间上的变动特点 | 第64-65页 |
二、区域民族分布在空间上的变动特征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宋代区域民族分布诸影响因素剖析 | 第66-67页 |
一、军事因素的影响 | 第66页 |
二、政治因素的影响 | 第66-67页 |
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67页 |
第三节 宋代鄂尔多斯高原民族分布格局的历史影响 | 第67-69页 |
一、对元代区域民族分布的影响 | 第68页 |
二、对其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68-69页 |
三、对其后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8页 |